我国电影盘点:这些年走不出套路的国产青春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90年代电影香港拍了多少部 我国电影盘点:这些年走不出套路的国产青春片

我国电影盘点:这些年走不出套路的国产青春片

2024-07-15 16: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沙鸥》《青春万岁》《女大学生宿舍》《青春祭》《难忘的中学时光》《失踪的女中学生》等电影将个人与时代的宏观叙事联系起来,或忧伤或激昂,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并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第三个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国产青春片刮起了一股风潮,并一直持续到新世纪的初年。这个时期的青春电影普遍彰显了导演的个性与艺术追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大院子弟的一段青春往事。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也独具个人视角。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则把镜头对准残酷、边缘、残缺的青春记忆,并定格了高圆圆清纯美丽的脸庞。稍晚一点的《独自等待》,台湾导演伍仕贤说要“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人”。总结起来,这些电影大多口碑不俗,且在国内国际屡屡斩获国际奖项。

第四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随着《致青春》的崛起,国内掀起青春片的投资热潮。《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谁的青春不迷茫》等一系列青春片接踵而至,它们的共同点是将镜头对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校园。这是国产青春片承载票房梦想,以怀旧爱情为卖点迅速泛滥成灾的时期。

崛起:《致青春》的票房神话

国产青春片的票房爆发始于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作为赵薇转型导演的处女作,这部集合了分手、出轨、堕胎、车祸、出国等元素的电影,实际上是有心为之,精心炮制,拉开了国产青春片商业化的序幕。更加幸运的是,它精准地抓住了国内观影人群更替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怀旧的旗帜下,一群具有旺盛消费能力的80、90后,迫不及待地进入影院观看《致青春》所呈现的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并一起创造了国产青春片的票房神话。

回顾《致青春》,可以发现这是一部无有着丰富话题的作品。剧本方面,赵薇精心挑选了辛夷坞的成名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小说成书于2007年,讲述郑微与邻家哥哥林静、高材生陈孝正、富家公子许开阳等人从大学到工作的几年间所发生的爱恨情仇。赵薇找来经验丰富的编剧李樯合作,对这部拥有粉丝基础的小说进行了适度的改编。演员方面,长得有点像赵薇的新人杨子珊扮演女主角郑微,林静、陈孝正、许开阳则分别由韩庚、赵又廷和郑凯演绎。赵薇的老朋友韩红、潘虹澜等人在电影中客串扮演小角色。宣方发面,赵薇请来天后王菲为电影唱主题曲预热。上映日则瞄准五一档,并提出“五四青春日”的概念。

《致青春》上映后狂收7亿多票房,成为2013年度票房季军,而它的制作加上宣发的成本不过6000万,投入产出比令人惊喜。国产青春片至此扬眉吐气,证明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随后,《致青春》引发了青春片的投资热潮。它们批量生产,沿用《致青春》的成功模式:启用具有人气和话题性的跨界导演,争抢具有粉丝基础的青春爱情小说,邀请高颜值、高人气的年轻演员,走进知名院校取景拍摄,并无一例外使用话题营销等招数。

也许是80后、90后对所经历的苍白青春的补偿心理,国产青春片的关注度居高不下,随着数量的井喷,票房也蒸蒸日上。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青春片数量每年都达21部,票房不断上涨,分别为12.4亿元、25.6亿元、35.7亿元。其中,《匆匆那年》投资4000万,总票房超过5亿;《左耳》投资约6000万,上映首日就基本收回成本。它们和《致青春》一样,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成功样本。

没落:青春片成烂片代名词

经历了三年的高歌猛进后,2016年的国产青春片无奈露出了底裤。2016年1月至8月全国上映的青春片数量达17部,与去年全年的青春片数量相差无几,但总票房仅13.3亿元,不及去年票房的一半。票房的滑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国产青春片已经进入了没落之年。

从热捧到唱衰的急速转变,反映出的是市场对青春片的严重透支。如果回顾一下这几年的国产青春片,会发现很多热门影片的票房与评分出现了严重的背离。2013年至今票房排名前20的国产青春片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影片豆瓣评分处于及格线以下。开山之作《致青春》的豆瓣评分也下沉至6.6分,郭敬明的四部《小时代》平均分只有4.5分,有意接棒《致青春》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片也接连口碑扑街,而今年由小鲜肉吴亦凡主演、被寄予厚望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等影片评分都不足5分。

这份不算严谨的排行榜之外,则是更多票房和口碑“双输”的青春片。黄晓明、陈乔恩主演的《激浪青春》票房498万,评分4.2;歌手卢庚戌执导的《怒放之青春再见》票房202万,评分6.5。此外,还有很多在影院上演“一日游”的青春片,“槿汐姑姑”孙茜主演的《我的青春蜜友》票房仅57万,评分4.1;文工团歌星顾莉雅主演的《毕业那年分手季》票房仅56万,评分3.1。

也许从来没有像国产青春片这样让人尴尬的类型片,用三年多的时间,快速地消费了80后、90后观众的那一点情怀,直到近乎于让“青春”两字与“烂片”划上等号。《致青春》既是引领潮流之作,也是票房的巅峰之作,它引来无数跟风者,却没有一个后来者在票房上超越它。更可悲的是,再没有一部影片,为青春片指引更好的方向。这一波青春片热潮中,几乎所有影片都死磕怀旧与爱情。无数面目相似的青春片,终于挤出了一条下坡路。

分析:国产青春片为何走火入魔

在武侠世界中,练功时心有杂念就容易走火入魔。国产青春片陷入如今这样走火入魔的境地,其心中的杂念无非“票房”两字。它没有对80后、90后青春的深入解读,只有对各种怀旧的元素拼贴,试图简单粗暴地复制《致青春》的成功经验,通过唤起观众对青春年华的怀恋而票房大卖。于是,国产青春片的套路就变成了世界上最简单直白的商业套路。

套路一:非专业的跨界导演。“小燕子”赵薇拍了《致青春》,成功转型当导演。“45度仰望天空”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一等奖得主郭敬明拍了自己的小说《小时代》,四部曲累计拿下17多亿票房。于是,“五阿哥”苏有朋,主持人何炅何老师,演员陈思诚,歌手卢庚戌,这些在80后、90后群体中知名度颇高的非专业的名人偶像纷纷跨界,拿技术门槛低的青春片作为自己转型的习作,或者只是干脆想赚一票。

套路二:不放过任何热门IP。《致青春》之后,国产青春片不仅热衷于改编《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箫默》《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人气小说,而且连《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怀旧歌曲也被扩充内容制作成电影搬上电影。甚至,还有人要把英文课本里的两个角色李雷和韩梅梅变成电影的主人公。它们往往野心很大,改编能力不足。

套路三:人气演员不可缺少。这一时期的国产青春片深谙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钟爱明星阵容。于是,黄晓明、彭于晏、陈赫、杨子姗、杨幂、王珞丹、韩庚、倪妮等人气演员纷纷组成的“超龄高中团”、“大龄学生团”,“超龄”演绎高中生、大学生。不过,随着鹿晗、吴亦凡、杨洋等90后偶像的声名鹊起,他们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开始在青春片中“霸屏”。只是虽然他们形象颇佳,演技却经不起推敲。

套路四:各种怀旧元素的拼贴。在这股青春片热潮中,图书馆、教室和篮球场成为影片重头戏的发生场景。中国特色的校服也一再登场,以勾起观众对中学时代的怀念。此外,黑板、奖状、录音机、CD、旧书等充满时代感的物品也被用来展现独特的时代氛围。在滤镜之下,这些电影呈现的大多是被刻意美化的清新画风。

套路五:狂撒狗血的爱情故事。很难想象,这一波国产青春片是如此热衷于讲述爱情故事,特别是充斥分手、出轨、堕胎、车祸等狗血事件的爱情故事。仿佛发生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青春岁月里的那些无关于爱情的痛苦、尴尬、匮乏、迷茫与挫折都不值一提。这种被反复表现的撒狗血的套路事实上看起来完全是别人的青春,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

套路六:立体化营销的采用。这些国产青春片往往以发行为王。在宣发阶段围绕影片的导演、原著小说、演员、剧情、主题曲等各种要素编织连番的话题,为影片宣传造势。这个本来无可厚非,不过有的影片为了搏出位,却不惜挑起演员粉丝之间的骂战。

总而言之,这些只想捡现成,无意开辟新路的国产青春片在单一化的道路上前仆后继,让《致青春》制造的简易的青春片模板迅速套路化,而观众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荧幕洗礼中,剥开精致的包装,发现其内在的空洞与苍白,于是看穿了这波青春片的缺乏诚意和肤浅浮华,并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

思考:青春片的落脚点在哪里?

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说:“你以为青春是好事吗?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是啊,青春实在一点都不美好。这是一段泥泞的道路,已经到了必须对天真烂漫告别的时候,然而成熟睿智还是那样遥不可及。可是,青春实在又太美好。人生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可以比拟青春的光彩,仿佛每个瞬间都可以深刻到直达永恒,这里是虚幻与真实的交界处。

正因为此,青春片从不缺乏观众基础。不管青春片是采取回忆的姿态,展望的角度,还是仅仅记录一种青春的体验,总有人会忍不住透过别人的青春来解读或碰触自己的青春。他们可能是经历过青春的人,也可能是正在经历青春的人,甚至还有那些向往着青春的早熟的孩子。青春片也值得电影工作者倾注热情,因为它触及了成长、爱情、理想高涨与现实匮乏的矛盾等等人生“母题”。

什么是好的青春片?那是与流于表面的青春偶像片所不同的、触碰了青春本质的一类电影。这些电影足够真实,因而可以跨越地域、文化,甚至时间的障碍,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共鸣。这种真实,并非指一定要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和存在过的人,它可能只是一种真实存在过的心境与渴望的投射或升华。

《致青春》的无力正是因为故事无法令人信服,郑微、林静、陈孝正、许开阳、阮莞这些人物缺乏自主的成长动机,只是在各种极端事件推动下,勉强地走向了一个结局。虽然有精致的外衣,但从内容上来看,《致青春》甚至还不如小清新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来的真实,因为后者至少把年少时对梦中情人的憧憬和暗恋情愫进行了让人信服的刻画,展现了幻想中的美好。

想拿到一部曾经流行的网络小说,就拍出80后、90后的青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小说中,除了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事实片段之外,更多的是对真实青春的扭曲和非常个人化的幻想。这大概可以解释,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的《七月与安生》之所以获得还不错的口碑,不是因为对安妮宝贝原著小说的忠实再现,而是进行了非常机智的改编,从而弱化了原著中的各种俗套、狗血和做作,并触及了心灵成长的主题。

观众想在青春片里寻找什么呢?也许是一种青春的可能性与出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然揭露的是可怕而沉闷的历史时期,张震扮演的“小四”逐渐走向幻灭的残酷青春,但那是少年人对世界全貌有所觉察后仿佛义无反顾的选择,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理想主义的执拗。在这个故事里,杨德昌探讨的是比生存更加重要的人生原则。

艾玛·沃森主演的青春片《壁花少年》则将镜头对准了腼腆内向、无法融入社交生活的“壁花少年”Charlie,在遇见高年级的Sam和Patrick后,Charlie逐渐学着活出自我。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三个人飞驰在隧道里,Sam把头探出车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背景音乐响起大卫·鲍伊的heroes,美好的友情,自由的向往,永恒的渴望,所有少年意气尽在其中,那是无与伦比的青春姿态。

国产青春片又怎能只图套模式、赚快钱,而不去探寻青春的真相,发掘青春的特质呢?

我国电影盘点专题回顾: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