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经典书目大盘点,到现在仍然是火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90年代出名的漫画书籍有哪些 90年代经典书目大盘点,到现在仍然是火爆!

90年代经典书目大盘点,到现在仍然是火爆!

2024-07-05 0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书山无尽,知识无涯,Kindle为你量身打造千书随行的“移动图书馆”。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1991年,王小波在刚刚获奖的新作《黄金时代》中如是写道。

那是一个时代的序幕,从此文化气候逐渐趋向多元,各种各样的书籍纷至沓来,满足着人们多种多样的文化诉求。这里面有90年代市场转型下人们的躁动不安和茫然无助也有新世纪高强度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压抑和焦虑。

2020年马上就要到了,第一波90后马上就要步入30岁了。借此机会,小K想和大家一起回望一下90年代畅销书籍的变迁。每一本书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就让我们一起从文字的脉络中寻找出时代的声音吧!

(我们尽量选择当年有代表性的书籍,希望通过这些书让大家回想起过去的那些时光。但毕竟无法一一涵盖,所以还请大家不必纠结于“为何没有xxx”这类的问题。)

1990

《围城》

by 钱锺书

1990年,由陈道明、吕丽萍、葛优主演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围城》火遍大江南北。《围城》原著因此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拍戏前,当陈道明为了演好方鸿渐这个角色一度苦练沪普(上海普通话)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这部由钱锺书完成于1946年,初版于1947年,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度被大陆文学史遮蔽30年的小说会因为这部电视剧再次获得空前的关注。

对于中国人来说,1990年意味着社会转型的开始,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和视觉文化的崛起,电视剧改编出现了空前盛大的繁荣局面。而《围城》的再次爆红除了借影视文化的东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1990年代的观众来说,这部小说虽然已经诞生30多年,却仍然精准把握住了超越时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1991

《黄金时代》

by 王小波

1991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获得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此时,距离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在大陆正式出版还有3年,但这完全不会影响王小波因此成为90年代的文化偶像。直至今天,“读王小波”仍然是文艺青年的标配之一。

《黄金时代》可以被看作是“知青文学”在9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但它却彻底颠覆了之前所有知青文学作品的形式和主题。知青文学源于文革期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从70年代至80年代,无数知青借助文学或抒发青春理想,或反思文革伤痕。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金牧场》等。

但《黄金时代》却画风突变,大胆的性描写使得这部小说一度被人误解这是一部色情小说,但仔细读过之后才能明白王小波对于那个压抑、荒谬的年代的反抗,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于真善美的无尽追求。这样的写法与90年代人们寻求突破、强调内心审美感受的文化风潮亦不无关系。

1992

《文化苦旅》

by 余秋雨

1992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一时间掀起了中国“文化大散文”的热潮。在这本书中,废墟之美、苍凉之境、历史之叹…华丽的辞藻与中国深刻的文化意象交相辉映。从此,每个人都记住了“道士塔”,而摘抄并背诵《文化苦旅》中的经典桥段,也成了80、90后中学语文课堂上无法抹去的集体回忆。

《文化苦旅》的大热与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文化主义思潮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当中国重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时,对于“全球化”的警惕也在悄然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到底该保持怎样的姿态,才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不被西方文化入侵?而此时《文化苦旅》的诞生则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1993

《活着》

by 余华

1993年,余华的《活着》出版。一年之后,张艺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也很快上映。原著+电影的双重震撼,让人们深深记住了这部后来屡获殊荣,名列每一个中国人“此生必读”书单前几名的作品。

与余华在80年代末的先锋文学创作相比,《活着》的风格有了非常大的转变。早期的余华笔下写尽了鲜血、暴力、死亡,但到了写《活着》的时候,他的文字已经少了很多晦涩和荒诞,注入了很多简洁的笔触与饱满的情感。在这样的基调之下,《活着》写透了沉浸在中国人骨子里几千年的苦难、隐忍、朴实与向死而生的乐观——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痛苦,却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福。

同时,90年代也是经典文学改编成电影的高峰期,除了《活着》,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

1994

《金庸全集》

by 金庸

1994年,距离香港回归还有3年,而就在这一年,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侠小说终于问世——而此时距离金庸封笔已经长达22年。

在此之前,金庸早已经被大陆读者熟知——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了由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两年之后,内地引进了这部电视剧,瞬间引发观看狂潮,而金庸的盗版原著也开始疯狂流传于大街小巷,却始终没有正版授权的书籍问世。

在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一直被内地主流文学史所遮蔽,认为他的作品登不得大雅之堂,有毒害青少年之嫌。而九十年代金庸作品的逐渐经典化,既是文化多元时代的思想解禁,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武侠小说的蓬勃生长。

1995

《平凡的世界》

by 路遥

1995年11月17日是路遥病逝3周年的纪念日,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母校延安大学文汇山上,至此,路遥那漂泊而哲思的灵魂永远回到他挚爱的黄土地中。

而90年代,路遥用生命写就的《平凡的世界》一直热度不减,究其原因,大抵是九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这十年里,市场经济从无到有,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化裹挟着科技发展,下岗大潮夹杂着下海经商的激流…人们的命运再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回百转,有人成功,有人失意,有人一夜暴富,有人终身不得志。而《平凡的世界》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时代缩影,每个人都能在这部书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1996

《乱世佳人》

by 玛格丽特·米切尔

1996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被重新翻译,并被更名为和电影一样的《乱世佳人》,这个版本补全了之前译本中删节之处,人物名字全部采取音译,成为热爱这部小说的读者的又一经典收藏版本。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外国文学被翻译进中国总共掀起过两次热潮,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前后,五四先锋们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因此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第二次则是改革开放后,国门再次打开,外国文学和文化思潮纷纷涌入。《廊桥遗梦》、《英国病人》、《失乐园》等一系列作品相继进入读者的视野。

1997

《万历十五年》

by 黄仁宇

1997年五月,三联书店出版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定价18元,并同时出版了黄仁宇的其它几部著作,一度创造了销量新高。而几乎就在同一时期,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也宣布完成。

这么多的历史小说问世并不是一个巧合,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着陆,许多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改革带来诸多阶层的转型阵痛,在历史中去寻找一种盛世气象、对强大的古代君权力量的崇拜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纵观这一时期,除了历史小说的流行,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霸占荧屏,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以及后来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汉天子》等。

1998

《还珠格格》

by 琼瑶

1998年,一部名叫《还珠格格》的电视剧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创造了中国电视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这部根据琼瑶原著改编的电视剧画风清奇,且笑点密集,金句频出,甫一播出,便迅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股清流。在当时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的年月,它的影响力比现在的微博热搜第一名和微信十万加爆文还要大不止100倍。

《还珠格格》横空出世的年代,正是世纪之交,在文化格局更加多元的情况下,观众的心态已经更加娱乐化,甚至可以解构崇高。而恰在此时,琼瑶小说这种有别于革命文学、阶级文学的文化现象立刻就使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特别是对于当时的青少年来说,无论是《一帘幽梦》、《苍天有泪》还是《还珠格格》,都在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传达出了独特的爱情观。

1999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by 蔡智恒

1999年11月,知识出版社抢得先机被授权在中国内地出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版后在中国内地迅速热销,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到2005年止,销售达到了100万册。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公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鼻祖,这与当时中国互联网的逐渐发展密不可分——各大互联网公司诸如腾讯、网易、搜狐、阿里巴巴纷纷建立,各种论坛、社区逐渐兴起。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所以难被超越,更多的原因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

另外,《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激发了数以万计的网络青年的创作热情。此后出现了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李寻欢、安妮宝贝等一批知名网络作家,网络小说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也更趋于丰富多彩。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