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这只蜜蜂!它装的是150mm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88mm炮弹有多重 别惹这只蜜蜂!它装的是150mm炮!

别惹这只蜜蜂!它装的是150mm炮!

2024-01-15 0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期我给各位读者老爷介绍了犀牛坦克歼击车。那么这篇文章,咱就来聊聊它的孪生兄弟——胡蜂”自行火炮。

起语.传统牵引式火炮的弊端——跑得慢、防护差、展开慢

榴弹炮作为战场上最重要的间瞄火力支援兵器,从其诞生直至今日都是各国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在二战时期,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就已暴露出较大的弊端,这便是本文主角“胡蜂”自行火炮诞生的背景。

二战德军的Le.FH18型105mm榴弹炮,需要6匹马进行牵引

↑二战时期,即便是德军也远远不能做到给所有火炮部队配备汽车,有许多火炮部队依旧依赖骡马进行牵引,弹药、配件等辎重也需要以骡马驮运。但此时一些火炮重量已经几乎达到了骡马牵引的极限,如图中的这门战斗全重1525kg的Le.FH18型105mm榴弹炮,就已经需要多达6匹马进行牵引。

而且骡马牵引不仅需要携带额外的粮草(用以喂养马匹),在长途公路行军时也只能保持10-15km/h的速度。这在作战形式已经迈向以机动作战为主的二战欧洲战场,未免显得太过迟缓。

一辆由半履带车牵引的s.FH18型榴弹炮陷入泥泞,摄于1944年4月的东线

↑同一时期,二战德军口径更大的s.FH18型150mm榴弹炮(这也是“野蜂”的主炮)行军时的全重更是达到了6.34吨,这么重的火炮就很难用骡马牵引了,往往要占用宝贵的卡车乃至是半履带车。

而且无论是由骡马还是车辆牵引,传统的牵引式火炮都只能沿公路行军和机动,并不能伴随野战部队推进。

更为不利的是,处于运输状态的牵引式火炮要进入射击状态,需从先车上卸下、展开炮架。以二战德军的s.FH18型150mm重榴弹炮为例,纵使有一个多达10人的炮班,但完全靠人力展开这么一门重达6吨的火炮也并不容易,整个射击准备时间往往长达10-15分钟。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脆弱的炮兵阵地,其展开和撤离所用的时间每缩短一秒钟,其被敌方发现和打击的风险就小一分。

写在前面:自行榴弹炮与突击炮、坦克歼击车的区别

与“胡蜂”采用相同底盘的“犀牛”坦克歼击车,但它遂行的任务与胡蜂”完全不同

↑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胡蜂”是不是就是和88mm“犀牛”坦克歼击车、150mm“野牛”突击炮很类似的一种车辆呢?并不尽然,从结构上三者是相似的,都是牵引式火炮的自行化改造。

在一号坦克底盘上装150mm重步兵炮的“野牛”自行突击炮,更适合支援步兵攻击较近距离的目标。

↑但从用途上说,三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以“犀牛”为代表的坦克歼击车遂行的是伏击、机动防御等任务,主要是针对敌军装甲目标设计的;如“野牛”那样的自行突击炮虽然也装备了大口径火炮,但其火炮身管短,无论是射程亦或是弹道性能都难以和长身管的榴弹炮相比较。除此之外,一些如四号“灰熊”的突击炮还装备有良好的装甲防护。因此突击炮更适合用于支援步兵,攻击敌方的建筑、工事等固定目标。无论是坦克歼击车亦或是突击炮,都属于直瞄火力支援武器。

而自行榴弹炮本质上依旧是榴弹炮,是一种间瞄火力支援武器。与坦克歼击车、突击炮采用直射摧毁目标的方式不同,自行榴弹炮依旧要好像普通榴弹炮那样,通过跨射火力覆盖的方式,打击距离比坦克歼击车、突击炮的射程远得多的目标。无论是作战定位,亦或是其瞄准、测距的方式,都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一.“野蜂”的设计理念——化炮为车

1942年中期,基于在此前装甲作战的经验,德国决定研制一种基于现有坦克底盘或是零件的重型自行榴弹炮,以伴随装甲部队前进并提供机动间接支援火力,其生产工作由埃克特工厂(Alkett)和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负责。

胡蜂”的原型车,装有硕大的炮口制退器,但在量产型上被取消

↑1942年末,第一辆“野蜂”原型车被制造出来。乍一看,这就是个十足的缝合怪——在一辆基于四号坦克底盘改造的车辆上,直接搭载了一门拆除了炮架的普通s.FH18型150mm榴弹炮。

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拼凑品,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上文所分析的传统牵引火炮的三个主要缺点:

将榴弹炮安装在履带底盘上,便不再需要骡马或是车辆牵引,甚至还能获得能够媲美坦克的野外机动能力,进而能够伴随装甲部队作战;

将火炮直接装在车上的设计,可以省去大量射击准备时间。原本火炮的展开需要卸车、展开炮架,现在基本上只需要停车、放下行军炮架就可以开火。

即便只有厚度很薄的敞篷战斗室,也可以大大减小敌方炮弹破片对炮组成员的杀伤效果,从而使得炮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获得了质的提升。

将榴弹炮的火力与装甲车辆的防护和机动相结合,从而使得火炮的作战效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升,这就是“胡蜂”设计理念的成功所在。

在东线的“野蜂”,摄于1943年6月

↑1943年2月,第一批共5辆量产型“野蜂”走下生产线。1943年3月,第一批“野蜂”进入德军服役,并立刻作为装甲师的师级直属间瞄支援火力被送上东线前线。

由于该车表现出色,在1944年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亲自将这款自行榴弹炮命名为“胡蜂”(Hummel)。“胡蜂”的官方名称也因此改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意为“基于三/四号坦克底盘的装甲野战榴弹炮18型“黄蜂”,特殊用途车辆第165型”。

二.“胡蜂”的设计及其性能

这一部分,我将从机动、防护、火力三方面介绍胡蜂”自行火炮。

1.胡蜂”的机动

“胡蜂”自行榴弹炮与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的采用完全相同的底盘。因此在这篇文章中,这一部分我将不会进行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请移步至上一篇文章。

胡蜂”的车体基本上就是三号、四号坦克底盘的混血儿,比四号坦克略长、与三号坦克宽度相等。其传动系统大部分取自三号坦克,履带、行走部分和悬挂系统则来自四号坦克。

为了最大程度地给战斗室让出空间,“胡蜂”将最高转速2600转/分的12缸迈巴赫HL120 TRM风冷汽油机从车尾移到了车体中部,同时其发动机排气口也被安排到了中部的车体侧面。265马力的HL120 TRM汽油机能够使得23吨的“胡蜂”开出42km/h的最高公路时速。“胡蜂”的油箱容量也高达600升,足够支持其在公路上开出215km的最大行程。

2.“野蜂”的防护

“胡蜂”的战斗室装甲仅能抵御一部分炮弹破片和中口径机步枪弹,图片摄于1944年1月

↑“胡蜂”的车体在设计之初就不打算防御直接命中的炮弹,因为只需要帮炮组成员挡住那些四处飞溅的致命炮弹破片,就能够使其战场生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胡蜂”车体及战斗室正面采用30mm厚的FA32表面硬化钢装甲,战斗室侧后部则为10mm厚的E11铬-硅合金钢装甲,车体的其余部分则采用更便宜的SM-Stahl碳钢。“胡蜂”的战斗室装甲能够有效地抵御25-30m外爆炸的150mm炮弹破片,或是近距离射击的普通7.62mm步枪弹。但面对苏军14.5mm反坦克枪和美军12.7mm重机枪时,胡蜂”战斗室的侧后方依旧能被击穿。不过这些问题对于胡峰这种二线火力支援车辆来说并不是什么缺点。

早期型的“胡蜂”安装有顶部钢架,但在后期生产型号上被取消

↑除此之外,早期型的“胡蜂”在战斗室顶部还焊有一副钢架,用以避免敌军在城镇作战中将手榴弹投到车内。但实战经验证明,苏军并不喜欢往这个用反坦克枪就能打穿的车里丢手榴弹,而且“胡蜂”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在野外而非城镇中作战。即便真的有苏军士兵抵近向“野蜂”投掷手榴弹,这个稀疏的钢架也并不能起到十拿九稳的防护效果。

此外,这个不到一人高的钢架在作战时反倒会成为一个负担——为避免脑袋和钢架发生亲密接触,“胡蜂”的炮组在手忙脚乱地进行装填、射击工作之余,还得小心头上的钢架。因此后期型的“胡蜂”取消了这个鸡肋的钢架,在前线服役的早期型“胡蜂”上的钢架也多被愤怒的车组自行拆除。

3.“胡蜂”之刺——s.FH18型30倍径150mm榴弹炮

德军一战时期使用的s.FH13型150mm榴弹炮,该炮较轻,但射程不足,图片摄于1913年2月

德军在二战中大量使用的s.FH18型150mm榴弹炮,身管和射程更长,但重量也比前辈翻了一倍

一战中,德军大量使用s.FH13型150mm榴弹炮作为间瞄支援火力(s.FH为德语“schwere Feldhaubitze”的缩写,意为“重型野战榴弹炮”)。但这款火炮仅有17倍径的短身管,只能将42kg的高爆弹以377m/s的初速打出最大8.8km的射程。

因此在1935年左右,德军开始以29.5倍径长身管的s.FH18型150mm榴弹炮取代射程不足的s.FH13。s.FH18的炮管长4.4m,能将43.5kg的高爆弹丸打出520m/s的初速。最大射程达到了13.4km,比上一代150mm榴弹炮提升了足足50%。

“胡蜂”战斗室后部的弹药箱

↑作为二战德军装备最广泛的重榴弹炮,s.FH18型150mm榴弹炮自然责无旁贷地被选为“胡蜂”自行火炮的主炮。“胡蜂“的150mm主炮采用分装弹药设计,即弹丸和发射药包是分开的。装填时,装填手需要先后将弹丸和发射药包分别装填。也正因为是分装弹药的设计,使得“胡蜂”能够携带更多的弹药(单个弹药尺寸过大不利于节约储存空间)。但即便如此,“胡蜂”也只能在车内储存18枚炮弹及其发射药。

胡蜂”的六人车组:车长、驾驶员以及四人炮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野蜂”战斗室左侧下方还有一个MG-34/42机枪用的储存箱,用于存放一挺MG-34/42机枪及其弹药以用于防御。但在实战中,这个储存箱也时不时会被车组成员拿来放置更多的火炮弹药。

“胡蜂”弹药运载车(Munitionsträger Hummel)

由于“胡蜂”车体中只能携带18枚炮弹,因此“胡蜂”还需要一款与之配套的专用弹药运输车。毕竟如果仅采用普通的无防护卡车或是半履带车作为“胡蜂”的弹药运输车的话,不仅不能伴随其在野外机动,更加不适合与“胡蜂”一道部署在较为危险的前线。

1943年4月,第一辆“胡蜂”弹药运载车(Munitionsträger Hummel)进入德军服役,仅仅比“胡蜂”晚了一个月。它采用和“胡蜂”相同的车体,只是没有安装火炮并将战斗室正面用9.5mm厚的钢板完全封闭,高达15m³的车内空间可以存放40发150mm炮弹。除此之外,“胡蜂”弹药运输车还装备了一套与“胡蜂”自行火炮专门配套的弹药输送装置,使得成员不需下车便可在两辆车之间运送弹药。此外,在紧急情况下,它也可以搭载sFH18榴弹炮而成为胡峰自行榴弹炮。

三.“野蜂”的生产以及服役历程

图为德国蒙斯特坦克博物馆收藏的胡峰

从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末,“胡蜂”共有714辆的产量,此外还有150辆“胡蜂”弹药运载车被制造出来。胡蜂”原本的计划生产量为1000辆,但由于1943年11月7日“胡蜂”的主要生产地——柏林的埃克特工厂遭到了盟军的无区别的反人道轰炸,“胡蜂”的生产就只能由埃森工厂一家完成,整体产能大受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从1935年到1945年s.FH18榴弹炮共有6756门的产量,其中1943年、1944年、1945年的产量分别为785门、2295门和401门。那么我们不难计算得出,这段时间里s.FH18型榴弹炮至少有17%的产量被分配给了“胡蜂”自行火炮。在那个自行火炮尚未成熟且德国资源已经短缺的特定时间,“胡蜂”尚能分配到较为可观的产能,可见德军高层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罕见的“胡蜂”合照,可见为减小被敌军炮火团灭的风险,“胡蜂”阵地的间距较大

↑“胡蜂”一般作为党卫军精锐师级单位或是国防军军级单位直属的重型机动炮兵火力使用。在这里我以1944年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帝国”师的编制为例,该师配有一个师直属炮兵营,共下属5个连:1连装备12门K18型170mm重加农炮;2连装备有6门“胡蜂”自行榴弹炮以及一辆弹药运载车;3连装备12门普通牵引式150mm榴弹炮;4连为12辆“犀牛”88mm坦克歼击车;5连为12门105mm牵引式榴弹炮,除此之外营部还有40辆运输和联络用的摩托和吉普车。在所有师直属炮兵装备里,“胡蜂”装备数量是最少的,也是全师仅有的机动炮兵火力。

1944年12月后,一部分直属炮兵营被改组为全部装备自行火炮的“装甲炮兵营”(Panzerfeldhaubitze Abteilung)。但每个装甲炮兵营的三个连中,也仅有一个连共6辆“胡蜂”,剩余的两个连共12辆为搭载105mm火炮的“黄蜂”自行火炮。

值得一提的是,有数量不明的“胡蜂”在匈牙利被苏军缴获后作为苏军的装备投入战斗。这些“胡蜂”中的8辆在1950年被苏联移交给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在捷克斯洛伐克短暂服役到1951-1952年后被无耻地拆解。

五.“胡蜂”的评价

究其根本,“胡蜂”一开始只是一个“化炮为车”的临时改装品。但也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分析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组合,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力倍增器,让火炮能够真正融入现代的机械化战争。正是“胡蜂”这样的早期自行火炮,开启了火炮自行化、机械化的先河,为今天琳琅满目的自行火炮科技树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胡峰是德军中不可少的装备之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