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归途或返家的“长征” |TIDF首奖《维也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80s下载的电影怎么拿剪映剪辑 一次归途或返家的“长征” |TIDF首奖《维也纳

一次归途或返家的“长征” |TIDF首奖《维也纳

2023-05-06 2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两年举办一次,强调独立观点、创意精神与人文关怀,鼓励对纪录片美学的思考与实验,是亚洲历史悠久,也最重要的纪录片影展之一。

1998年,在包括王拓、李疾、井迎瑞、张照堂、张昌彦、黄建业、王小棣等众多有心人的奔走下,台湾诞生了第一个纪录片影展,隶属于当时的文建会,取名为“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TIDF)”,每两年(偶数年)举办一次,有意识地与单数年举办的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错开,期待能有互补作用。

催生者李疾曾表示:“策动纪录片双年展的动机十分单纯,是想在一些官方的影展外,建立一个朴素的,人道的,甚至是更具批判性的影展。而这些精神正都包含在‘纪录片’中。”

TIDF团队抛出“再见.真实”的影展核心哲学,新设立“亚洲视野竞赛”与“华人纪录片奖”,著重亚洲与华人纪录片的发展推广。

《维也纳—家庭故事》从海外华裔回到中国追寻亲人的记忆出发,层层爬梳家族兴衰与国家变革历史,引人深思。本片获得国际竞赛单元首奖。

本文为《维也纳—家庭故事》于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进行首映后,导演进行的映后交流内容。

《维也纳—家庭故事》映后座谈

作者:TIDFx简子琦

翻译:简德浩

编辑:张先声

Stephanie:欢迎大家来到《维也纳——家庭故事》的放映,我是Stephanie。先跟两位在维也纳的导演打招呼,赵维纳、还有Judith BENEDIKT,两位好。

这部作品发展了六年时间才完成,不是他们一起合作的第一部片,他们在2014年就做了一个和中国主题相关的作品。也许在开放问答前,首先,我自己先提一个问题,就是这部作品的标题或片名其实不只一个,严格来说有三个:有德文的、英文的跟中文的,各有各的涵义,我们可以询问一下导演是怎么样命名的?

德文是叫做《Weiyena – ein Heimatfilm》,Heimat很难解释,就是一个跟家乡,在德文的意义上,是一个很深远、像心里的家这样子的意义;那英文来说是个“长征”,《The Long March Home》,回到家的长归途;那最后中文是个家庭故事。所以可以请导演跟我们分享一下选择片名的时候取名的一些想法。

赵维纳:一开始设定的是德文的片名,Heimat这个词其实他有一个很特殊的意思,它变成一种Heimatfilm,是一个特别的电影类型,是在二战之后,在奥地利这个地方所拍摄的电影,里面呈现的都是一片的山峦,还有许多的白人,好像一切都非常美好那种类型的电影,是很特殊的,呈现出奥地利的特点,真的是一个特殊名词叫做Heimatfilm-家乡电影,姑且这样翻译。

我自己的移民背景这么特殊,从家乡跟归属这两个题目去下手、去想的话,就觉得Heimatfilm、家乡电影在我的论述跟我的脉络里面就变得很特别,因为可以从非白人的角度来探究所谓的Heimat是什么,把我的移民背景加入到这个主题去讨论以后,我也觉得是很有意思的。那可以呈现出来的是,白人以外的其他人在奥地利,这些不是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奥地利人长相的人,所呈现出来的Heimatfilm会是什么样子。

Stephanie:英文呢?

Judith BENEDIKT:(爽朗地笑)英文的片名其实跟行销有很大的关系,是我们制片建议的。因为在英文人士听到The Long March Home会想到中国的长征,那这次的长征算是一个归途或返家的“长征”,所以在英文的市场里面,它算是比较有利的,那我们也都同意采用这样的片名。

赵维纳:中文片名是来自跟一些通中文跟通德文的朋友一起讨论出来的,觉得家庭故事很贴切。我自己也意识到我自己的身分认同,在讲不同语言的时候会有所切换跟变换,在讲中文的时候跟讲德文的时候可能有些不一样,所以也最后选择了中文是用一个跟其他语言不太一样的片名。

(《维也纳-家庭故事》映后交流)

观众1:导演你好,我想问一下,既然你的背景,中文或德文是你比较熟悉的语言的话,为什么最后选择用英文作为这部片的旁白?谢谢。

赵维纳:其实这个片有两个版本:德文版跟英文版。全球发行的时候是用英文版来面对大部分的观众,因为如果用德文版来放映的话,可能大多数的英文听众要一直阅读字幕,那选用英文版来放映的话,大家可以更专注在许多文字以外的视觉的呈现。那我自己在撰写的时候,其实也有许多的阅读跟准备。

那在阅读的时候,片中也有提到语言跟我的情感表达有很多的关系,包括我的身份、家庭跟认同、归属感这些议题的时候,我很多的阅读其实是用英文在进行的。因为我发现说,我用了非母语在阅读的时候,用非母语英文是对我来说最容易表达这些情感跟表达这些想法的语言,这也是选择英文的另外一个原因。

(《维也纳-家庭故事》剧照)

观众2:导演好,我想问像这样高度涉及自我,比较私密的、探索的纪录片,我在roll card看到好像剪接不是导演自己本人剪的。那我想要知道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们怎麽跟剪接去工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Judith BENEDIKT:(笑)总共我们搜集到的素材、剪辑片段其实有100个小时,所以这么多年来拍摄,差不多6年嘛,剪辑出来的,那要最后抉择出96分钟最后大家看到的故事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剪辑的过程也要透过翻译,因为这些电影剪辑出来的片段要先有上过字幕,翻译之后我们的剪接师才能了解完整的内容。所以我们等于要透过这样子的过程,最后才决定出故事的核心。我们是在很早期的时候决定出来,要以文GE作为一个故事叙述核心重点。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在于怎么样开始叙述、开始掌镜跟录制,因为介绍出这些角色也有点人数众多,所以要从这些角色的介绍跟呈现来开始谈起。

那到后来就是选择片段,可是选择片段的时候我们又必须要去芜存菁,必须要让整个片更加精简,所以必须要忍痛舍弃掉一些重要的片段跟主题。

Stephanie:追问一下,剪完之前有没有给家人看过?或是片中的角色看到会不会有一些想要剪掉的意见或想法?

赵维纳:的确是有放映给片中角色、家人看,首先是给妈妈,给我母亲看,那是一开始,还没有完全剪完的时候就给她看了。她毕竟是一个主角一样的定位,片中也有呈现她脆弱的一面,所以我们其实有点担心她的反应,还好她很欣赏也能够理解的。她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所以她甚至跟我们解析说她很喜欢这部片的剪接跟音乐,所以很欣慰说她能了解我们的用心。

此外也播映给了父亲,还有父亲那边的家人、祖母,还有uncle他们看,我们并没有谈太多,我想他们应该是欣赏,我们没有很深入地去讨论他们对作品的想法。

(《维也纳-家庭故事》剧照)

观众3:导演好,想请问在拍摄经过了6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包括剪接的时间之后,您对于片头一开始有提到的,关于“家”、“什么是家”这样的定义。在经过这些时间之后,你有更或许可以说是更明确的答案,或是当别人问起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现在会怎么样去回答?

赵维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那现在经过了这6年,我可以得到的新的想法,是偏向说家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那也一直在改变,随着生活情境改变。举例来说,疫情的冲击也让人有很多的变化,特别是疫情之后,这一波反亚裔的歧视或是风潮,也延烧到了奥地利跟维也纳。所以在那个期间,我的家就是局限在我的公寓所在,当时的维也纳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个家了。

我自己在奥地利巡展的时候,常常会有观众问我这个问题,我就说面对非移民背景的奥地利观众,其实不太可能真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过往其实我们这些人的故事都是由所谓主流或者是白人回答掉了,他们回答的答案就是说,你们亚裔的家就不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议题,那不只在维也纳,其实在许多白人为主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情况。

(《维也纳-家庭故事》剧照)

观众4:谢谢导演,我想能够在爷爷跟公公生前纪录下这些影像,对你应该也会很有一些感受。那我特别想要问的是一个,因为其实在影片中,有把这个“摆拍”,然后这个摆拍的过程当中拿出来,就是奶奶要进来的画面。这个摆拍特别留在这个影像当中,其实包含最后一幕也很有在街中摆拍的感觉。我自己在看的时候也会想到说,会不会跟你的曾祖父的最后一支电影,它其实也是很有摆拍的宣传效果一样,是不是有连结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因为这个是关于非常家乡、家庭的感觉,最后片尾曲选择的其实是一个……我不知道是维也纳的民谣吗,还是?就是片尾曲的选择,是不是也是导演意向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这附近的人一起问的,想请教像其他非华人的制作团队为什么会加入,或是怎么样看待这部属于华人的生活纪录的影像?

(《维也纳-家庭故事》剧照)

赵维纳:选用这个,当然这个拍摄的时间是够早,我们是很高兴记录下一些历史,因为历史总要有不同的角度去叙事,历史很难真的全然地客观,那有不同的角度能够访谈、能够呈现,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Judith BENEDIKT:至于这首歌呢,是奥地利一个地方的歌曲。一开始其实我们是在剪接室有点开玩笑、半开玩笑的状态下说,不然用这首歌好了,后来我们就决定真的用这首歌来改歌词。它本来是一个在描述山里面打猎,去猎一只鹿的一首曲子,我们后来把歌词编得比较符合这部作品。

回应这个最后非华人的剧组成员的想法,要回顾到我们在剪接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或讨论说,其实大家好像,就是非华人对于中国历史是几乎一无所知的。那我自己是因为去过中国很多次,也读过相关的文献作品,所以有所了解,但是我想一般人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团队里面另外一位很重要的执行制作,他自己是奥地利人,可是他中文非常流利,也非常熟知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专家,所以他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其中。所以透过这部作品放映出来之后,我想在奥地利、德国、欧洲的其他地方,也都有产生了一些认知跟连结的功能,让很多人在看了以后都几乎是爱上了里面的爷爷奶奶,觉得他们很可爱,所以也更加地认识了中国的历史。

Stephanie::时间的关系我们要到这边告一个段落,谢谢大家的提问跟参与,我们说一声再见。

本文转自: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关于《维也纳—家庭故事》

导演:Judith Benedikt / 赵维纳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奥地利 Austria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 德语

上映日期:2020-05-07(德国)

片长:96分钟又名:Weiyena - Ein Heimatfilm

奥地利长大的华人女孩,为追寻家族历史,逐步刨入被近代中国遗忘的历史与伤痛。年年与父母回到中国探望祖父母的她,偶然发现外曾祖父曾从事左翼话剧与电影。她一方面追探上海黄金时代的电影事业,一方面也对比了父系祖先的贫农家庭,在明白文GE与家族伤痛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历史如何成为世代的伤痕。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