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说医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6f导管内径和外径是多少 毅说医话

毅说医话

2024-07-10 2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物理方式的神经取栓中,抽吸导管的运用越来越多。基于血管的迂曲,窄小,以及一些病变位置的深远,最大化管腔(ID),导航性强的抽吸导管成为设计的方向。   

原理

   

从上面的抽吸流速公式中可以看到,导管内径r增加,Q抽吸流速则是几何式的变大,抽吸效果会十分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在抽吸导管市场,各家都在使劲的做大内径(同外径下)。

平衡

由于神经血管本身大小的限制,在进行抽吸导管设计时,需要在抽吸段长度和到达远端能力上做平衡(很多血栓位于高度迂曲,远端的小血管内)。作为折衷,将内径(ID)设计成近端,远端不同,即渐变设计(P>D),则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两个重要性能。

其中,内径大小会受到:1)配合导引导管的内径,2)抽吸导管本身的最小壁厚,这两个因素限制。

设计

当导引导管固定时,以6F为例,即抽吸导管的外径被限制在2.16-2.17mm时,抽吸导管内径的大小则要看其壁厚的能力。

于是,通过各种复杂的编织设计和选材,在确保推送和抗折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壁厚成就大腔,成为了这部分的精华。

我们看到基于这种设计逻辑,有的ID做到了0.070'',有些做到了0.071'',而有的甚至做到了0.072'',据说也有开始往0.073和0.074前进了。

   

风险

抽吸的要点在于快,因此追求“大腔”毋庸置疑。但医疗器械最核心的应该是安全第一。于是,前段时间看到了美国针对072抽吸的召回事件,主要是尖端部分可能对血管损伤。

从070到072仅仅是0.05mm壁厚的变化,但对于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也几乎成了超倍的增加;当然,还有成本,以及后期量产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这些才是“薄皮大腔”最后的落脚点。

当然,随着材料,设备的发展,追求大腔的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

新理念

基于以上,在一些新设计中,直接将近端由管体换成了金属导丝结构。这样近段的推送力增大,到达远端的可能性变强;而远端设计不变,内径的抽吸能力依旧。可谓达到了一种新平衡。(上边的的设计)

   

以ID 070为例,在同一个导引导管内,近段的导丝占据的空间很小,其近段抽吸力会高于传统的方式。虽然没在内径的大小上追求极致,但通过这种替代的设计方式,其抽吸效率也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大腔的能力。

作者简介

曹刚毅

曹刚毅,CCI四期学员,在介入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研发和销售经验,涵盖结构,电生理,以及血管通路等产品,同时在各类医疗公众号平台累计发表百篇原创文章。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曹刚毅

后期制作:凌武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