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不遇”的奇女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位赴越专家 “五百年不遇”的奇女子

“五百年不遇”的奇女子

2024-07-10 08: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康藏轺征记于右任题

今天,大家对奇女子刘曼卿,知道的很少。但是,历史是不会忘记她当年远赴康藏轺征、藏区宣传抗日和关注边疆教育的奋勇足迹。对于这位“女钦差”,大家应当记住刘曼卿,记住她的事迹和精神,让她永存于五彩缤纷的汉藏团结大花园中。

奇身世——拉萨、大吉岭、北平、南京

1906年初春,刘曼卿(雍金)出生在西藏拉萨,她的父亲刘华轩(又名刘荣光),陕西人,是一个汉族与回族的后裔,时任清王朝驻藏大臣的汉文秘书,母亲黎女士来自西康木雅,祖上一直在康定一带生活。刘家是一个藏回族籍和信仰混搭的家庭,刘曼卿的名字保留着刘家祖先汉人的姓氏特质。

年幼时的刘曼卿同家人一道,笃信天方教真理,每逢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要到拉萨大清真寺礼拜,在额书横匾“至教永垂”之下聆听阿訇宣经。

年幼时的刘曼卿也时常同妹妹跑到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周围广场,听喇嘛们的诵经宣经,还能见到朝圣民众行叩头礼,在心中默默地接受藏传佛教文化的耳濡目染。

年幼时的刘曼卿还时常跟在父亲后面,到清王朝驻藏大臣衙门内转一转,瞧瞧衙门内是什么样子,从而能见识到更多的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瞬间。

辛亥革命后,“番言杀汉,汉言杀番”,拉萨街头出现了驱除汉人出藏的事情,有人挑起了汉藏间的民族仇恨,汉族商人、民居藏者被屠杀几尽。1915年8月,刘华轩在拉萨的住所被焚毁,全家只得被迫离开家乡,南下迁居到印度大吉岭生活。

在大吉岭,9岁的刘曼卿没有机会读书,每天和当地贫穷人家的孩子在山坡和草地上奔跑、游戏,偶尔帮助家中种菜,丰衣足食。但是,这都不是刘曼卿真正的内心向往。她已慢慢成为长一个懂得思考、向往生活的少年。每当喜马拉雅山脉西下的阳光下,刘曼卿都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山路边,怀念起在拉萨读私塾的情景,嘴里还大声地咕噜一番当年的授课内容。

父母等家中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后,将刘曼卿送到一所印度教会学校学习藏语和英语。刘曼卿在学校里,不但藏语学得好,英语也学得好,还经常用英语与其他人交流,学到了不少基督教礼仪习俗。

刘曼卿

1918年3月,国内局势渐趋稳定,刘华轩变卖家产,率全家人由印度经香港转道,来到北平东城区住下。12岁的刘曼卿进入北平巿立第一小学学习汉语。她重回学校后,显示出极高的语言天赋,不到半年时间,就能讲一口流利的带有北平味儿的汉语。期间,她显露出“仗义”的性格。曾在三年级时,考试“为人捉刀”,受到勒令肄业在家休学一年的处理。

1921年,刘曼卿升入北平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在这个现代教育学堂里,刘曼卿能一边上课,一边接触到许多“五四”时期新思想的熏陶。她在学校图书室翻看《新青年》等刊物,了解到当年北平街头爱国学生集会、请愿和游行的情景。幻想着自己也能像那些哥哥、姐姐一样,为振兴中华而大声呼喊。

或许是幼年动荡的生活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或许是身上流淌着边地民族的血液,刘曼卿慢慢形成了独来独往、侠肝义胆,对未来充满探索精神的性格特征。周围的人都认为,刘曼卿是一个能成大器的女青年。面对大家对女儿的赞扬,父亲却慌了神,开始担心女儿。他决定催促女儿尽早成婚,做一名“无才”女子,守望家庭。

很快,刘家有一女,萧家有一男,门当户对,父辈间还是老友,于是,双方家长开始“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和“拜堂”,短短的三个月,完成了结婚的所有仪式。

成婚后的刘曼卿,每天面对的是锅碗瓢盆和一个旧制体系下的小官员,无论是性情脾气,还是精神追求,夫妻之间都缺少共同语言,加之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

刘曼卿厌烦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感到这样的婚姻并不幸福,对家人包办的做法也心存不满。最终,与对方分了手。

经过这次不幸的婚姻后,刘曼卿的心理成熟了许多,她回到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习。一边读专业课本,一边关注着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思潮。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她又一次在心中燃起人生的理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新女性。她随后进入北平道济医院护士训练班学习。

1928年7月,刘华轩帮女儿在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筹备组找了个临时打杂的职位,由此刘曼卿来到了南京。刚到南京不久,就有人给她介绍了替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全权代表罗桑巴桑当临时汉藏翻译的重要差事,这样,刘曼卿顺利地走上为国家、为民族团结服务的道路。

奇材用——国民政府官员见十三世达赖喇嘛

1928年底,由于刘曼卿尽职尽责的翻译工作,为完成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成功会晤立下了汗马功劳,国民政府行政院挽留她在文官处工作,聘她做一等书记官。

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像刘曼卿这样能同时懂藏语、汉语、英语、印度语及土耳其语的实属凤毛麟角,而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女职员更属不易,22岁的刘曼卿因此为众人所瞩目。

刘曼卿虽每天管理着政府文件和文印,但总感到在这里接触的藏区事务并不多,工作环境与自己的理想还有距离,平时,她除了去刚成立刘曼卿在上海的蒙藏委员会看看同胞外,心中时常感到孤独。心中的思乡和思念感情经常涌起,高挂的月亮,仿佛就是拉萨,就是“香巴拉”,她多次产生了去西藏考察的想法。

刘曼卿知道,眼下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两地间的联系不多。西藏地方政府不准许内地汉人,尤其是官员自由地入藏,甚至连北洋政府的赴藏事务官都被拒之门外,而这些都是英国人欲图插手西藏的结果。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可谓“如日中天”,继全面占领印度后,正大踏步地向北推进。1835年,向锡金租借了要冲之地大吉岭;1846年,将克什米尔、拉达克并入其“保护区”;1861年,控制了锡金;1865年,又控制了不丹。这些地区本是与西藏同文、同种、同一信仰的天朝属下之地,如今藩篱尽失。在边境许多地方,外国人要想进入西藏,必须办理英国护照才准通行,而对汉人进藏,更是横加阻止。

刘曼卿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要想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派政府代表前往西藏,考察社情、民情,了解西藏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的态度,了解西藏地方政府受英国人唆使的程度,了解康、藏民众对成立西康省的想法。如果能给十三世达赖喇嘛送去政府的信函,送去中央政府的慰问,一定会有收获。想到这些,刘曼卿向行政院呈上了一份《赴藏申请书》。

呈:为志愿到康藏调查现状,以供政府参考整理国防事。窃康、藏为中国五族之一,土地之大,物产之富,向为列强所垂涎。里(盖)因国事靡定,不暇注意边防,致使英帝国主义者乘机侵略,一日千里,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去岁,全国统一,训政开始。然一年以来,对于西藏问题,未闻有何种之具体计划。对于西康组织省政府,尤迟迟无期。索厥原因,良因由国内军事尚未大定,而政府又无从明了康、藏现状,盖两地隔膜既久,因为种种关系不许内地汉人入境。.......故特呈请志愿前赴康、藏调查。倘蒙成全志愿,准如所请,职当即日摒,当就道。去四月,住三月,来四月,以十一月为期限,详查康、藏之现状,汇记成册以供政府之参考。

刘曼卿赴藏申请书

1929年6月20日,一纸盖有国民政府行政院大印的派任书放在了刘曼卿面前。她的入康藏考察申请,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正式批准,前调给旅费大洋五千元。

1929年8月1日,刘曼卿一行在上海登上太古公司的“万安”号轮船驶往重庆,开始为期近一年的西藏出使之行。

1930年2月28日,刘曼卿终于来到圣城拉萨。当地民众、嘎伦渣绒和藏军司龙厦等,听说中央政府来了一位女“钦差”,纷至前来探望,并表达了维护汉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却显得犹犹豫豫,一直在思索着会晤中央政府代表的对策。

国民政府行政院派任书

刘曼卿及时将中央政府公文和私人名片一并交接待官虾素团长,恭请其直接呈送十三世达赖喇嘛,聪明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回赐刘曼卿一行每月招待费用藏银七十五两,让其继续等待下去。

3月28日,十三世达赖喇嘛终于在罗布林卡会唔了刘曼卿。他高兴地伸出右手,为刘曼卿摸顶祝福,并说:“咱们都是雪域高原的儿女!”要知道,被达赖喇嘛摸顶,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一生一世的福气。平时,十三世达赖喇嘛从不以佛手触摸女性,但对中央政府的这位女使者,则破了先例。

刘曼卿与虾素团长及其夫人孩子

刘曼卿向十三世达赖喇嘛转达了中央政府的问候和对西藏的关心,介绍了内地的情况和自己这次来藏的使命。她说:“感谢佛祖的一片诚意。西藏永远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祖国永远与西藏心连着心。大家共同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都是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国民政府的要员,都痛惜中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希望今后不受英国人的挟制,让西藏永久立于中国版图之内。愿得一切机会,互相了解,和好如兄弟。”“我这次冒着万死一生的风险,以汉藏人身份来到拉萨就希望在中间联络,望佛祖顾念大局,赐以明确的答复。”

听了刘曼卿这番话,十三世达赖喇嘛沉默了片刻,说:“今天,听到你的一些想法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基本上与你是一样的。现在时间较为急促,请容许我细作思考后,当面再详细告之于你。”“你这次万里奔波,为西藏利益而赴身的善意,我很赞许。我一定会给你此行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一席话让刘曼卿感到极度兴奋。其实,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态度,正反映了此时他对中央政府所怀有的复杂心态。

刘曼卿在拉萨,还同英国人进行直接的一番智斗。4月12日,国民政府赴藏专员贡觉仲尼、刘曼卿在嘎伦擦绒家中与英国人莱登拉见面。莱登拉在谈话中,多次询问贡觉仲尼和刘曼卿带来信件的内容,莱登拉对擦绒说,一旦西藏成为中华民国的一员,西藏就有失去自身独立性的危险。”刘曼卿义正词严地反驳,说:“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英国为外来国,希望你们不要过于关心中国的内务。”

约两个月后的5月25日,刘曼卿再次前往罗布林卡会晤十三世达赖喇嘛。这次,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对刘曼卿说,你要将这次谈话记录下来,整理后准确无误地转达给蒋主席。

十三世达赖喇嘛缓缓地说:“过去中国均漠视西藏,弃如石田。今新政府初立,即派汝致意,予实钦佩蒋主席与各执政之精明,能顾全大局,尚望始终如一,继续不断,更进而为实际之互助。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之真正和平统一。”“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印度人民近来因反对英国,受极度之压迫,有难言之痛苦,中国在扶助弱小民族之立场上,应予以切实之帮助。”

十三世达赖喇嘛讲这番话时,“态度异常沉痛”。刘曼卿边记边想,能从十三世达赖喇嘛言词神情中体会到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英国人对吾确有诱惑之念,但吾知主权不可失,性质习惯不两容,故彼来均虚与周旋,未尝与以分厘权利。中国只须内部巩固,康藏问题不难定于樽俎。”会晤中,十三世达赖喇嘛诚恳地委托刘曼卿向国民政府表示,西藏根本没有依附英国人,一切还要中央政府的支持。

会谈结束刘曼卿俯首退出时,金色的晚霞已经映射在布达拉宫的白色墙上。

不久,刘曼卿即冲破英国人的阻挠,从印度坐海轮返回南京。至此,刘曼卿带着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信赖与敬意,往返共384天,前后行程两万余公里,圆满地完成任务。

1931年7月5日,国民政府为刘曼卿颁发褒状:

国民政府以刘曼卿前经本府文官处委令,前赴西藏调查,往复一年,驱驰万里,克宣党国怀来之义,无愧轺车专对之材用,特给予褒状,以示奖励。此状。

主席:蒋中正

中华民国二十年七月五日

达赖喇嘛在与中央关系上的态度,以及在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团结方面的立场,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努力,积极促进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输诚中央意愿的实现。难怪号称“西藏通”的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贝尔(C.Bell)也不得不承认,1930年后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正在加强其对中国的依赖”。

从西藏归来,刘曼卿完成了由林森、汪兆铭、于右任、石青阳等国民政府要员题字,孙科、蒋唯心等人撰写序言的《康藏轺征》一书。全书近六万字,笔驱造化,细意熨帖,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从西藏归来的刘曼卿

1937年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全面展开,刘曼卿同大家一样,认识到前线打仗,要依靠后方,边地的安全,能够稳定内地的抗日局势,起到抗日大后方支持的作用。1938 年,刘曼卿联合在重庆的康藏人士发起组织了“康藏民众抗敌赴难宣传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赴各地慰劳宣传。在重庆,高声宣讲宣传敬告书:

你们是中华民国的干城,中华民族的卫士,中华民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血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

在成都,高声地唱着“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宁战死不退让, 宁战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能挡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刘曼卿觉得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官员,必须是一名抗日先锋者。

1938年11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派中央慰问团去拉萨宣慰救济。团长由刘曼卿担任,团员由蒙藏委员会、赈济委员会、内政部、交通部、卫生署等机关派员担任,从云南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次年2月2日,事隔10年,拉萨的女儿刘曼卿,终于再次来到日盼夜想的拉萨。在拉萨,刘曼卿专访三大寺代表,走访上层贵族,还到驻藏办事处调研,宣传民族团结,抗日救国,刘曼卿还亲自用藏文教大家唱《义勇军进行曲》。

藏文写藏文义勇军进行曲

1941年底,年仅35岁的刘曼卿因病在重庆巴县一处乡间宅院内去世了。

弃小爱成就大爱、重情重义的刘曼卿,带着对自己的民族和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内忧外患的民国岁月,静静地躺卧在冰冷的历史传奇中。

奇人生——历史贡献新确认

翻开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图,刘曼卿赴藏区的路线,恰好绘制了一个巨大的环形,这个环形为她短暂的一生画上了圆满而神奇的句号。

今天,人们对于这位奇女子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的认识正在不断地升华。

一是帮助人们认清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骑墙”思想。

藏学家喜饶尼玛在《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一书的序言写道:人们对他的认识,主要是从1888年和1904年两次感天动地的抗英斗争中感知的。而对1912年后,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态度却有不同看法。我们看到,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西藏地方一如既往,认为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英国人却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极尽拉拢之能事,他也曾做过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但他到底对国家民族持何态度,与刘曼卿的对话,也就是被记录在《康藏轺征》中的那段文字是其政治态度最清楚明确的表达。由此,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态度也因为刘曼卿的这段记载而明朗化了。

二是破解了西藏地方政府受制英国人强权势力的不明晰态度。

刘曼卿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两次会晤,以及与英国人斗智斗勇、阐明立场的行为,均表明刘曼卿西藏之行,意在维护中央政府领导,破解西藏地方政府以往多处受制于英国人的态度,从而打破了《拉萨条约》所造成的分裂不利局面。刘曼卿认为:“英国对于西藏所抱的野心,至今已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历来用柔软的笼络手段,以博达赖喇嘛的好感,而于文化上的侵略,尤不遗余,力在拉笼地方”。而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派员赴藏就是一个具体的破局措施。

1929年的赴藏成功,使得刘曼卿成为抗战时期赴藏宣慰的当然人选,1939年,刘曼卿第二次赴藏,就有人专门提到,说“政府,大概很知道除了女士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再能胜任了,所以便派她充一位康藏调查专员,第二次向康藏出发”。这些事情,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到当时西藏的情况,为研究汉藏关系拓宽了新的视野。

三是还原了刘曼卿赴藏考察的社会历史价值

可以说,刘曼卿赴藏考察,以其亘古未有的个人选择,掀开了民国边疆政治的一角,谱写了中国女性为国贡献的新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国家和民族意识更多的认同。她以观察民国政治、妇女解放与社会教育的独特视角,号召并勉励妇女界同仁要为国家的统一而奋发努力,为国家版图的完整做出自己贡献。开拓汉藏团结新局面,她是一位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时代女性。所以,她的人生努力,对于上世纪30年代来说是现代的;对于今后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来说,同样具有时代意义。刘曼卿的历史地位与他人相比,显得不同寻常,功在民国,利在当下。

▽ 热文推荐

英国乃至欧洲爱喝茶的好习惯,就这样被中国人培养起来了。但在几个世纪中,爱喝茶的欧洲人,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以至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绿茶树产绿茶,红茶树产红茶。直到多年以后,一个叫福琼的西方人,告诉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学家:绿茶和红茶,其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已。

英国乃至欧洲爱喝茶的好习惯,就这样被中国人培养起来了。但在几个世纪中,爱喝茶的欧洲人,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以至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绿茶树产绿茶,红茶树产红茶。直到多年以后,一个叫福琼的西方人,告诉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学家:绿茶和红茶,其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已。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三支大军,不多不少,整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东路军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中路军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路军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三支大军,不多不少,整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东路军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中路军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路军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307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QQ群: 46038253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