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e怎么重进 【257】

【257】

2023-03-29 0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33】-当死则死

问“志士仁人”①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②、龙逢③,只为也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① 《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② 比干:殷纣王叔父。因向纣王进谏,被剖心而死。

③ 龙逢:即关龙逢,夏末大臣。因多次进谏,被桀囚禁杀死。

有人请教《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篇该怎么理解。

阳明先生说,做人要知道做人的根本在什么地方,世上很多人把生命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一定要设法委曲保全性命,甚至为了活命而伤天害理,这样的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分别呢?就算能活一千岁,也只不过是禽兽而已。

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一腔浩然正气顶天立地的人。要效仿比干、关龙逢这样的志士仁人,这就是“杀身成仁”的根本含义。

比干是以死谏君的忠臣,他既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商纣王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卫辉。关龙逢是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关龙逢多次向夏桀进谏,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黄图,是一种关于地舆、陵庙、宫观、明堂等事的图画,借此说明当前有亡国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关龙逢献黄图后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

以比干和关龙逢的心智水平,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进谏的结果呢?但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坚守“仁”要比坚守生命重要的多。人类和其他动物很不同的一点就是人会为了心中的信念,选择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而动物不会。儒家并非不珍惜生命,但是在儒家看来,生命并不是人生中排序第一的东西。

《中庸》二十七章曰:“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明哲保身”这句成语已经成了贬义,被现代人糟蹋的不成样子,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明”“哲”“身”三个字的理解都是离题万里,“明”与“哲”本是大智慧,如果仅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去考虑算计,就成小聪明了。“明哲保身”四个字,之所以从褒义词沦为贬义词,完全是后人断章取义的结果。

通常所理解的“明哲保身”与儒家的一贯主张是背道而驰的。如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都是没有苟且偷生的意思。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达”虽然外在表现有所不同,但内在是一样的。“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正己”是“独善其身”,“正己而物正者”便是“兼善天下”。“独善其身”是“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而“修身见于世”落实在德行上,在古代不能得君行道,还可以觉民行道,即通过推行教化来唤醒民众内心的光明。由此可见,“独善其身”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只管自己,不顾他人。

从儒家的角度,“身”是小体,“心”是大体。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小人被躯体(小体)欲望驱使,唯利是图。对于君子来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是养其小体,“修身”是明明德于身,其中蕴含着弘道的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在其中。“明哲保身”的“身”也是要从“修身”的角度理解的。

阳明先生说“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即此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明明德于天下”正是从“修身”扩充出去的。

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当“身”与“心”相对立时,“心”是大体,“身”是小体,显然应该贵“心”而贱“身”。除此之外,都应该珍惜身体,善待生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