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沂源:那些隐藏在大山里神秘代号军工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720军工厂简介改成国营机械厂 记忆沂源:那些隐藏在大山里神秘代号军工厂。

记忆沂源:那些隐藏在大山里神秘代号军工厂。

2024-07-10 1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

位于沂源县朱阿村的国营山东第一机械厂遗址是淄博市沂源县重要的红色文化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国营山东第一机械厂在国防科工委的番号是“976”,所以又称之为“国营九七六厂”。

1965年初,占地达650亩的省属大型军工企业在沂源土门镇(现为南鲁山镇)破土动工。为保密起见,该厂的编号为976,对外地址称为:山东沂源第六号信箱,对外厂名为: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976厂的编制隶属于山东省国防科工办,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厂里设军代表,政委、指导员等政工干部,干部大多来自部队复员转业军人,普通职工有从技校、高中、初中来的毕业生,还有从沂蒙当地招聘的临时工,他们大多来自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甚至有来自辽宁、四川的技术骨干、知识分子等。

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

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为了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建设要求,另外充分利用厂区周围的天然溶洞,很多车间就设在山洞中,非常隐蔽,还能抵御战时敌人的攻击。建设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在缺少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在鲁山脚下,由于建设任务紧,他们一边规划、一边建设,终于在1965年底完成了建设。他们用血汗和生命,成功建厂并实现了“四个当年”: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出产品。

976兵工厂原职工宿舍,现为民宿

当年生产的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中国战士的手中,创造了无数神枪手的传奇。配备半自动步枪后,六十年代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有百名以上神枪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孤胆英雄”岩龙,曾以该枪创造过125发枪弹连续毙敌56人的战绩。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后期开始出产民用品如缝纫机、自行车、汽枪等,曾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岀口办公室批准为第一批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到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新时期。军品订单的减少976厂开始自寻生路,生产过气枪、猎枪、缝纫机、柴油机、纺织机等产品,也是第一批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

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

与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一河之隔的是兄弟厂: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945)。945负责步枪子弹生产,这两个厂被职工和当地百姓亲切称为“土门一厂”“土门二厂”。

196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鲁山之阳的土门区建立兵工二厂,代号945,又称国营九四五厂。对外称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通信地址是“山东济南第(2)六号信箱”,后改为山东沂源第八号邮政信箱。电报挂号为“1563”,后改为“0059”。

1965年11月,济南军区937厂(驻博山区山头)划归945管理,对外称945分厂,1967年撤销。945厂拥有各种设备800余台,主要生产研制各种枪弹。建厂后当年出产成品56式7.62毫米枪弹,是华东7省(市)地方军工建设中最先产出枪弹的工厂。945是最后一个搬迁出山的三线兵工厂,且完整保留了原厂和完整军品生产线的企业,这在山东三线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占地600余亩,厂区周围山势险要,分布很多天然溶洞,这些溶洞也成为理想的战略车间,当时第二机械厂在生产区南北两侧的山脚下,分别建有两个山洞车间,非常隐蔽。1968年开始批量生产,每生产出一个批次的产品,都会在靶场进行试弹,因此厂区经常听到哒哒哒的枪声,厂区子弟也是伴随着清脆的枪声长大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都实行军事化管理,车间为连,生产区和生活区都安装有大喇叭,早上广播里播放一些革命歌曲,职工们就开始起床上班了,这些大喇叭是三线厂的标配。职工们工作在厂里,生活在厂里,子女上学依然在厂里,当时建有职工宿舍、招待所、职工食堂、职工医院、大礼堂、灯光球场、子弟学校、幼儿园、澡堂、商店等,生活在这里不会感觉到乏味,县城里有的东西这里都有。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原来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军工企业面临军品任务骤减,三线军工企业开启了军转民时期。1984年开始,国营山东第二机械厂主要生产自行车辐条和缝纫机配件,另外还生产4.5毫米气枪比赛子弹。

1988年,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改制更名为山东第二机械厂,2002年搬迁到淄博张店,搬迁后除了保留部分军品车间外,其余厂房大部被几家民营企业利用。如今这些老厂房基本还保留原本的模样,只是有些破败,但它们却承载着那段峥嵘的历史,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山东半导体厂

国营山东半导体厂始建于1970年,军工代号为“国营8070厂”。辉煌时期,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曾到沂源8070厂等军工企业视察。

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来自济南,青岛,烟台等地的热血青年汇集到沂源县,要在这荒山秃岭之间,艰苦创业,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电子企业,建设工人是由山东“生建八三厂”分迁部分设备和人员。

1970年9月30日,工厂为了给国庆节献礼,当天下午,在办公区前的空地上,搭建了临时舞台,召开了“用于硅半导体器件生产的硅单晶棒”试制成功的庆祝大会,并同时宣布山东半导体器件所正式成立。

1970年11月底,试制出厂主导产品。超高频、低噪声CG35硅平面半导体晶体三极管。1970年底。8070厂宣布基建工程完毕。整个工厂厂房、生活用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1971年4月,工厂改名为山东半导体研究所,代号为国营第8070厂。通讯信箱:济南(二)37号信箱。厂子实行军队的建制,设6个连,每个连相当于现在的车间,班组为排。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分别为连长和排长。为尽快掌握生产工艺,厂里派生产骨干到济南、杭州等地学习。为解决工艺上的难题,工程技术人员通宵达旦地反复试验。为尽可能地搞好职工的生活,厂里建起了医院、幼儿园、日用品商店,公共汽车直接通到厂里。

1976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上,就使用了这个厂生产的高频反压晶体管,由此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奖励。

上世纪80年代初,8070厂实行“军转民”。后来,8070厂搬迁到山东安丘市,改称山东安丘8070厂,主营电工电气和电子元器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营第8070厂又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如今,沂源县深山中的8070厂已经成为了8070厂人的寻根之地,也成为沂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之所,使一代人重温那段热火朝天、青春激昂的芳华岁月。

山东红旗机械厂

1969年3月,国际形势突变,新一代的反坦克火箭炮的研制迫在眉睫,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制造厂临危受命,在1969年底成功研制出威力更强的69式40毫米火箭炮。随后全国各大、小三线兵工厂开始生产这一型号产品,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就诞生于三线建设的第二阶段。

当时,联合选址小组在蒙阴、沂水、沂源等县进行勘测,最终将生产火箭弹的工厂确定在沂源县南麻公社(今南麻镇)沟泉村,因为这里三面环山,非常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建设要求。

当年的招待所

1970年5月,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破土动工,军工代号5823厂,主要生产69式40毫米火箭弹。为了提高工厂的隐蔽性和抗攻击能力,红旗机械厂很多重要的车间都建在山洞中,厂区各个车间、仓库、锅炉房、生活区分布在王庄、南沟、北沟,各个车间之间有砂石路相连(后来升级为水泥路)。

三车间大山洞口

工具科小山洞

5823厂先后建成了家属楼、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幼儿园、大礼堂、职工医院、还设有商店、市场、澡堂、邮电局、银行等,厂区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小城镇,当时职工主要来自济南、烟台和青岛。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红旗厂为正团级单位,设有政委和指导员,政工干部全部来自部队,生产车间为连队,车间主任为连长,下面的工段长为排长,生产小组长为班长,每天听着军号上下班。

当年看职工篮球比赛的观众

2021年拍摄的球场已经荒废

1987年招待所门口开展学雷锋活动(沂源新天地)

5823厂主要生产被誉为世界游击战三大神器之一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开始仿研制反坦克火箭筒,新装备被命名为69式40毫米火箭筒,并在1970年大规模装备部队。69式40毫米火箭弹广泛装备在我国部队、民兵队伍,同时还曾出口和援助到很多国家,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更是大放异彩,对越军的碉堡、装甲车辆造成巨大杀伤。

上世纪80年代,红旗机械厂开启了民品的发展,因工厂在大山中,信息闭塞的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于是在1993年搬迁至潍坊市,1994年底搬迁工作结束。

2020年12月,沂源县文旅局发布公告,为更好的做好我县“小三线”旧址的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通过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听取专家意见,现认定“国营山东第一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第二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裕华修配厂旧址”“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旧址”“国营山东半导体厂旧址”和“山东东风化肥厂旧址”6处“小三线”时期的军工企业旧址为不可移动文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