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12遇难学生纪念网 艺术家

艺术家

2023-03-26 0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雕塑家赵莉工作照

川报观察特约作者 黄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远在意大利的四川艺术家赵莉女士,满怀激情,用14天做出了世界上少有的第一时间祭奠汶川大地震的雕塑《石在聆听》,将它永久立在意大利的松林深处。

雕塑,这一高雅的艺术,原来也可以与现实这么贴近。

《石在聆听》,大理石,300X300X120cm,2008创作于意大利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雕塑家赵莉女士,对石头有着怎样的激情?为什么她把本来冷漠的石头视为至亲至重的朋友?川报观察特约作者黄微带你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国内做石头的女雕塑家仅5人左右

川报观察:您喜欢石头?

赵莉:对,我对石头的感受太强烈了!事实上做石头非常辛苦,女性不多,国内应该只有5人左右吧,或更少。但我有很强的能量需要释放,只有石头才能彻底平衡。

《古蜀之源》 2004 成都

我切割打磨石头,就是一种对话状态,我充分享受这样的愉悦。就我而言,只有在劳作中才能置自身于大地。这也是石头选择我的原因吧。只有它才是大地真正的聆听者和大地自身。石头是有生命的!我能感受到它强烈的血液涌动!

与其说我在做石雕,不如说是石头选择了我!我喜欢雕刻花岗石的那种感觉,那种坚硬厚重的感觉。面对石头,我在聆听那种声音。

透过那些坚硬的石头你能深刻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永恒……将它们带回到自己的身边,展现给同样的寻觅者。这就是它给予我的巨大魅力!

赵莉与作品《山·水》

必须跟着石头感觉走,一切创意都是现场给的

川报观察:做雕塑的人多不多?每一个雕塑都要自己去雕琢吗?可不可以先画好,然后请人去雕刻呢?

赵莉:做雕塑的艺术家比绘画的少太多。在国外年轻人做石雕的越来越少,因为软硬件都有一大堆的要求,创作空间,各种机器,配套东西太多而且材料也贵。国外都是雕塑家自己做,除非大型作品。

中国,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我们的父辈,很少有雕塑家自己打石头。因为有工匠,雕塑家几乎不会自己动手做硬质材料,自己只需用泥做一小稿然后交给石匠或工人去加工。这与我们的认知和教育体系有关。

《山·水》 花岗石 2010  埃及

但我觉得,工人做和自己做完全不一样,做石雕作品必须自己来。当然首先你要爱石材,喜爱这个过程,有快感,会享受它。必须现场处理,有激情,敞开,这交流的过程贯穿全部身心。我很多东西最后的呈现,都跟设计稿不一样,因为现场临时有变数,必须跟着石头感觉走,而不是石头跟着你走。一切创意都是现场给你的,随你发挥。充分享受这份自由是何等畅快!我怎能将此等欢喜、荣耀拱手相让?

现在的美院教学,与过去相比有了相当的改变。这种当代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将让学生知道自身如何应对材料和使用它,推动学生去进入材料,并感受触动。

激情驱动我用14天创作《石在聆听》

川报观察:您做了一件祭“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雕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这一作品叫“石在聆听”,有什么含义吗?

赵莉:“5·12”当天,我正在意大利离威尼斯1小时车程的海边度假胜地,参加为期2周的艺术活动,正在做现场准备。从我丈夫钱斯华在地震震动瞬间和冲出工作室后发出的消息中,我第一时间知道了强震的发生。

我失眠了一夜。修改了原来的方案,倾全力投入14天,创作一件祭奠祖国那场空前震灾的作品。创作时我“聆听”到来自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的声音。整个创作期间《杜伊诺哀歌》的开篇“倘若我在天使的阵营中呼唤/究竟有谁在聆听……”紧紧拽住我。

在2008年5月26日,创作的最后一天,一位意大利雕塑家Villi Bossi帮助我共同完成了字体的刻凿,我很感谢他,同时,我也非常感谢Roberto先生的推荐、感谢意大利的艺术基金会主席对我的修改方案和选址的全力支持,以及所有意大利友人的慰藉。

《石在聆听》,大理石,300X300X120cm,2008创作于意大利

作品叫《石在聆听——为2008年5月12日家乡震难祭》,特别选址松林深处永远安放,是为祭!石雕四块为一组,3块几乎形相同,一形异且脱离3块,但牵连,仍然是一组的形式。代表我们和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们间的关系和关切。

作品永久立在意大利,但想把它复制到汶川

川报观察:有没有想过把那四个石头搬回中国,安放到四川汶川?或者有没有想过到汶川现场做个雕塑?

赵莉:作品在意大利松林深处很好啊!从来没想过要搬回中国,因为这个作品肯定是搬不回来的。意大利邀请我去现场做作品,就是要将我的作品永远立在那里。但是我一直很想让它复制在汶川,因为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纪念。但是要落实这个事情,需要找谁或者哪个部门接手?这些行政工作我自己无法做。其实只需资金,决定作品安放位置便可。

《中国窗》  花岗石  2001  美国

看得懂与看不懂,与艺术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

川报观察:您对“女雕塑家”的称呼介意吗? 

赵莉:过去不介意,现在倒介意。它关乎一个理念,“雕塑家”其实更平等。

川报观察:求教一个十分外行的问题,雕塑是应该让人们看懂还是让人看不懂,才更显其艺术?

赵莉:很简单的回答就是,人们看得懂与看不懂,与艺术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艺术一定是想象的自由空间。

川报观察:令尊赵树同先生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创作了《收租院》等精彩作品,让几代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些艺术人物的感情。你的雕塑能让人感受到情感吗?

赵莉:一定会有感官反应的,喜欢、厌恶、疑惑、不屑等等,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情感表达?我们习惯了求标准答案,我的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但肯定有与我同行者。

《镜像》 北京奥运景观雕塑  2008 北京

我父亲沉迷在他的世界,但从不反对我想做什么

川报观察:您如何看待您父亲的作品?他又如何看待您的作品?

赵莉:很喜欢他早期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二七工人”全身雕塑作品。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去凉山写生的几件彝族人物头像,和回来后的几件创作。他创作后期的苏东坡像,以及他的大型雕塑赤壁大战等,都是精彩作品。

但是,我觉得还是绕不开由他带队创作的《收租院》。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内容是时代产物,也因此成为特征标志。

我父亲沉迷在他的世界,他跟他的所见所思所表现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作为独立个体,就如我不可能同他一样。关于《收租院》的结尾,他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今年他给我们谈起过,就雕塑论,我相信他会做得很好。

对于我的作品,七八年前他不太懂我的作品,但他从不反对我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我很幸运生长在这个开明自由的家庭,感谢我的教过语文、算术、历史和英文的慈爱奶奶,以及我的非凡母亲,还有哥哥。

《无题》  大理石  2015  中国

我们夫妻的作品性格恰如两极

川报观察:您的先生钱斯华先生也是著名的雕塑家,你们俩的性格和雕塑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吗?

赵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经验方式与思维方式,我们确实有别。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坚定地认为,石头是有生命的。我喜欢里尔克、兰波、喜欢苏珊·桑塔格、喜欢到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At the Same Time”。我用自己的诗性来“触摸”石头;而我的先生钱斯华,每天都通过国际资讯了解世界最新艺术动态。打石头会先在草稿或泥塑小稿上反复推敲,很严谨,滴水不漏,是一种深层次的实验思索,很理性。他说“打动我的是细节”。他喜欢细腻的雕刻,回到本原,回到真实。我们性格、作品皆在两极,然我们贴心且精神自由。

川报观察:中、美、法、意等16个国家都有您的雕塑。您的雕塑的特点是什么?您认为是哪种神韵获得了全球不同文化观众的共同关注?

赵莉:阴阳,矛盾,强弱,软硬,对立与统一,大小……以此展开的精神层面,内外空间的无限。

《巽》  花岗石  2005 中国

去国外创作需要自带工具

川报观察:您到那些国家去做雕塑,是用当地的材料还是从中国带材料?那些材料那么大那么重,怎么运?

赵莉:都是当地提供材料。北欧国家几乎都是木雕创作。但前年我和丈夫参加瑞士达沃斯的木雕创作营,他用的圆木树龄为108年的大树。我的圆木为89年树龄。这是我们用到的“最高龄圆木”。不同创作营提供不同材料,除木材外最多的是石材(大理石,花岗石), 此外还有金属材料(不锈钢,铁)。但是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带工具。10几斤重的大小角磨机,铁凿,铁开片,各种切割片,磨片,25公斤的飞机限重很轻易的就突破。如果创作营提供工具那是太幸福之事。

《海·河》  大理石  2013  印度

最危险的一次是圆盘切割片擦着胫骨飞出

川报观察:我们所说的公共艺术,就是像欧洲那样,城市里的雕塑吗?

赵莉: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他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公共艺术在欧洲,并非一定在城市。

川报观察:您雕刻的时候,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吸入粉尘?粉尘对身体危害大,你有没有对健康的担忧?

赵莉:就是带好防护罩吧。我并未天天做石头,一年做4件石雕都不到,所以完全没问题。担心的倒是每次使用重机器时怕出意外。在意大利有一次我的22寸圆盘切割片在使用中擦着胫骨飞出,我2天后才敢再用机器。

《the gate of dream》 木头  2015  瑞士

我们班上,就我和斯华做雕塑至今

川报观察:相比作品而言,艺术家本身或许也值得关注,因为其个性、经历往往决定作品的风格。请简单谈下您的经历好吗?

赵莉:1975年,我12岁,第一次翻看家里罗丹的画册——《沉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算是启蒙吧。1978年,15岁,在重庆缙云山我第一次拿起3B铅笔,是因为羡慕并受到刺激而为。同是在山上避暑,比我小9岁的四川美院一位老师的小女孩,能画出美丽的花卉写生,而我却只能在山上疯玩。于是我对父亲说:“我要学画”。16岁高考理科落榜,开始画画。1983年报考了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结果前两个落榜,于是上了中央工艺美院。

1986年,当时我的班主任彭小佳老师在去美国前对我说:“我们班就你和斯华(注:钱斯华后来成了赵莉的丈夫)能做雕塑做到最后”,在此谢谢他!因为当时我对自己毫无信心。现在我那一班,的确就我和斯华以此为业,以此为生。

毕业后,干活,做作品,参加展览。1996年第一次开始做石头作品。2000年参加长春国际雕塑创作营,认识了美国著名花岗石雕塑家Jesús Moroles,随后我和丈夫受邀去他的工作室学习,打了三个月的花岗石。以石为语,就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

《同时》 伊斯特拉石  2009  斯洛文尼亚

没有至底的苦,真不能体会至甜的滋味

川报观察:在创作中,您一贯遵循的艺术准则是什么?

赵莉:初心,回归本源。

川报观察:您平时除了用石材,还有没有对别的材料进行尝试?

赵莉:我做过彩塑,大漆,木材,水泥,铸铜,铝,陶,竹,不锈钢,装置。10年前还做过纸。各种材料我都尝试。我内心还是对石头最有感觉,最喜欢的还是石头,我就是对它有血肉之感,特别爱它。我相信有一种情在里面,就像你爱一个人无需理由,我对石头的感情就是这样。我看见石头就会兴奋。我觉得我是在享受和石头之间的交流,感觉特别舒服。如果很容易得到一件东西的话,你不会去珍惜它。没有经过刻骨铭心的,至底的苦,真不能体会至甜的滋味,就是这种感觉。我对石头就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我对石头的理解。

《石语》 宣纸  2006  中国

川报观察:您最近在忙什么?

赵莉:今年9月将在西安举行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美术展,我作为国际部分的策展委员,推荐近70位国外艺术家参加展览,已经忙了2个多月。另外还将参加几项国际活动及展览活动。画展事宜也正在行进中,所以每天也画画。

川报观察:预祝“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美术展”举办成功!

【嘉宾简介】

赵莉 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作者简介】

黄微 Jamina   川报观察特约作者。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微言耸听”)

编辑:曾东平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