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为何指示志愿军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0式军大衣价格 周总理为何指示志愿军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

周总理为何指示志愿军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

2023-11-30 18: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一听到这熟悉的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儿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头戴栽绒棉帽,身穿匝道棉衣,脚蹬高腰棉皮鞋,胸佩“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但人们对志愿军军服的了解似乎仅此而已。下面就带你更多地了解志愿军军服。  入朝初期的志愿军军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军队供应方式也由分散的就地筹措、取之于敌,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1950年统一了全军军服式样,定名为“50式军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从编成到出国,时间很短,一切准备工作都很仓促。首批入朝部队军官都穿着朝鲜人民军军服——朝式带折直筒帽、立领黄呢军服、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筒马靴……志愿军干部不戴军衔肩章,师职以上穿将官服、团营职穿校官服、连排职穿尉官服,士兵有穿朝鲜军服的,但绝大多数都穿解放军军服,都不戴帽徽、胸章……  除首批入朝部队换发了朝鲜人民军服装外,其余陆续入朝的志愿军各部队,均穿着我军50式军服。其基本样式为:  干部、战士的冬服戴棉帽或皮帽;干部上衣有两个上挖袋,有袋盖,单排5粒扣;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战士上衣与干部基本相同,两个上袋盖有扣眼,明扣;女军人冬服为列宁服,小翻领,双排10粒扣,紧袖口,西式裤。均用棉平布制作,团以上干部为呢料,其中,团级用粗呢,师级以上用细呢(麦尔登呢);颜色为黄绿色。  50式军大衣分为呢大衣、棉大衣、皮大衣等种类。高级军官(师以上干部)呢大衣,样式为开关两用大翻领,有皮毛套领,前襟双排12粒扣,两个有盖的下挖袋,后身有中腰装饰和两个装饰扣,面料有礼服呢、高级大衣呢、粗毛华达呢等。棉大衣、皮大衣,样式为前襟双排10粒扣,两个下插袋,后下摆开叉。面料有斜纹布(干部)、平布(战士)、羊皮等等。战士的为单排扣。  50式干部、战士夏服用料、颜色与冬服相同,均戴大檐帽(大盖帽)。战士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立翻领,套头式,前襟上部开口系3粒扣,两个上挖袋,长袖,紧袖口处系1粒扣,中腰有布制腰带,裙子下摆长及膝盖以下。从1951年起女军人夏服另配长裤。  志愿军部队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因为是以“志愿军”身份参战的,当时严格规定:入朝前,所有人员和单位必须将帽徽、胸章等一切具有人民解放军标记的物品留在国内,印信与文件一律上缴。故盛传的所谓“一八O师军旗被缴”纯属不负责任的无中生有。  让党中央挂念的志愿军冬服

  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一个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还一个就是冬服紧张。  为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早在1950年7月军委总后勤部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赶制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顶、条),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但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已是冬天。朝鲜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从中国南方赶来的部队还来不及换冬服。1950年11月6日,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无帽耳的布质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二十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军情十万火急,二十军的五十八、五十九和八十九师基本都没有停车而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六十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冬服不足,成为志愿军入朝后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二十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全军二万五千伤员,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约一万五千人。原因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到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是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被拆完了。”在清川江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参战部队更是因为缺少棉衣吃了大亏。参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军、二十七军,由于紧急入朝参战,部队没有配齐冬季御寒服装,致使非战斗伤亡极大,战斗力锐减,仅二十七军在第一天行军中,就冻伤了700余人。二十军、二十七军甚至有3个连队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设伏地点!成为令美军敬畏的“冰雕连”!  志愿军冬服问题,引起志愿军司令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央人民政府紧急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每天两次电话,催问冬服的生产和调运情况。并亲自指示:给志愿军的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优质棉花!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棉花?原来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干净,战场上一旦战士负伤,可以掏出棉衣里的棉花止血。当时严惩了个别不法奸商,他们在给志愿军做的棉衣里塞进劣质棉花,致使志愿军战士负伤后感染,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东北地区作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为志愿军提供了大量军服、军鞋、食品、炮弹、火箭弹、炸药等军需物资。仅东北地区的四大城市沈阳、旅大、哈尔滨、长春,在志愿军入朝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生产了上百万套军服,保证了前线将士的需求。  在实战中改进的志愿军军服  志愿军在战争实践中发现,大檐帽不适应林区作战需要;套头式单衣(仿苏式)透气性差,而且负伤后难以脱卸,影响救护;棉花易滚花成堆,影响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绒帽没有听孔,不利防空袭防炮击;毛皮靴腰矮,容易灌雪……  战士们的要求牵动着中南海——经敬爱的周总理亲自过问,军委总后勤部很快对军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以适应志愿军作战的要求。  1951年6月22日,军委总后勤部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对朝鲜战场志愿军干部、战士棉衣裤、棉帽、毛皮鞋等都进行了一些改进,要点是:  (一)干部棉衣裤式样:上衣按五零年式样加以改造,即:领子改为翻领,对开襟式,前怀里面加一护胸以御风寒;棉裤为马裤式,裤腿下端打五个扣;扣子用铜扣和电木扣,用帆线、轴线或丝线缀扣,以达到结实耐用的目的。  (二)战士棉衣裤式样:战士棉衣上身与干部棉衣式样相同,领子为直领稍加高加棉花,两肩加一块护肩布用扣子扎几道线使两肩耐磨,袖口加袢带;棉裤为西式裤大裤脚,裤脚口加抽带便于系住毛皮鞋腰;前膝加护膝,后裆加护裆,并带腰带;  (三)棉帽:以五零年冬戴的朝鲜军帽式样,质量要求以保暖为原则,以栽毛绒及皮子和毛毯三种材料制作。  (四)干战棉衣及帽子的棉花均絮在里子上。  (五)干战棉衣、裤及棉帽面子布全用十四磅军布,里子用十二磅白洋布,棉花均用粗绒白花(每套棉花铺花四斤半,干部、战士同)。  (六)毛皮鞋:普通皮棉鞋为半长筒式,鞋前头加宽加高、加绒毛及加一层毡垫,使不夹脚不冻脚趾。靴腰高八寸。毛皮里子。帆布面子。使裤脚系住毛皮鞋的腰不冻脚脖子。鞋腰一边开口钉气眼带两根带,便利穿脱。营以上干部为长筒毛皮靴式。  另外,夏服大檐帽改为解放帽;战士套头式单衣改为前开襟;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栽绒帽增加了听孔。经过多次研究改进,志愿军服装基本上做到了坚固、耐用、保暖、防寒,较好地适应了朝鲜战场作战的要求。

  朝鲜停战后的志愿军军服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我志愿军官兵(停战前)都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有些还是简体字。有些书籍中提到,志愿军入朝后,为区别于朝鲜人民军,统一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其实,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志愿军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停战,都没有佩戴胸章,彭德怀司令员停战签字时也是没有胸章的。  1952年国庆节,在天安门的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都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志愿军干部、战士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大体开始时间是1953年10月。志愿军胸章颜色、尺寸和用料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相同。是一块长方形白布条(双层布,表面四边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和红色的边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为:姓名、部别、职别、使用年度,个人资料一般用钢笔、毛笔填写。

18037331c3641b748ec860

责编:常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