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600度以上和以下的最大区别,不是眼镜片厚一点这么简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0以上和50以下区别 ​近视600度以上和以下的最大区别,不是眼镜片厚一点这么简单。。。

​近视600度以上和以下的最大区别,不是眼镜片厚一点这么简单。。。

2023-04-19 2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严格意义上来讲,“豹纹状眼底”属于非病理性眼底改变,它可以看做是高度近视的一个表面现象,类似于面部发红是发烧的一个表面症状一样。但是它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征兆——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会造成视功能障碍的病理性眼底病变。作为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以阻止或减缓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

所以,600度以上近视人群尤其应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如发现豹纹状眼底,更应提高检查频次,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眼底病理性变化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专家共识2017重视高度近视防控发布

关爱视力

近视大爆发!中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和病理近视率明显增加的趋势。近视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度近视!最近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召集全国最权威的眼视光专家一起撰写了“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专家们都说了什么呢?让果果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份干货满满的“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吧。

关爱视力

近视大爆发!中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和病理近视率明显增加的趋势。近视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度近视!最近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召集全国最权威的眼视光专家一起撰写了“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专家们都说了什么呢?让果果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份干货满满的“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吧。

2016全国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

在区域分布上,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非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2.0%-2.3%,中老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1.6%-4.6%;而在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患病率则达到6.8%-21.6%,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为0.8%-9.1%。

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专家共识。

高度近视的定义及分类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本共识将高度近视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

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26.5 mm)。

高度近视的诊断

症状

‖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视力下降:大部分患者远视力下降的程度和视近清晰的距离均与屈光度数有关,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下降越明显,视近清晰距离越近,但矫正视力尚正常。 飞蚊症:玻璃体变性、液化形成的漂浮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引起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视疲劳:多见于伴有散光、屈光参差的近视,可表现为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闪光感、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等。

‖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

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表现为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视力下降:病理性近视的裸眼远视力有较大损害,近视力在出现眼底及晶状体并发症时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区别于单纯性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会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深,矫正视力进行性下降。 视物遮挡:病理性近视会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视物变形: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色觉异常: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光觉异常: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较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也可出现异常,有不同程度的夜盲表现。 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可先于中心视力的下降,常见异常有高频区敏感度下降、中高频段显著降低、全频段显著降低等。

体征

‖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体征

眼前段改变:较正视或远视者而言,高度近视者眼球突出,角膜厚度较薄,前房深度较深,瞳孔较大,晶状体较厚。 眼后段改变: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盘较大,呈卵圆形,稍倾斜,可见弧形斑,颞侧居多。黄斑区多可保持正常。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细变直,脉络膜可表现为进行性变薄。同时,由于色素上皮层营养不良,色素减少,使得脉络膜大血管及血管间色素透见,形成豹纹状眼底。

‖ 病理性近视的体征

病理性近视的体征改变特点集中在巩膜及眼后段:

巩膜及后巩膜葡萄肿:巩膜的进行性变薄以及后极部的扩张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改变。一般巩膜扩张随着屈光不正度数加深逐渐累及到赤道部,但前半部仍可保持相对正常。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体征,表现为后极部的异常后凸,后凸处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处的视网膜血管呈屈膝样走行,底部与周边存在屈光度差异。后巩膜葡萄肿累及黄斑部位引起黄斑萎缩、出血、变性等是病理性近视致盲的主要原因。 玻璃体:病理性近视常较早地发生玻璃体变性,可见油滴状或线条状液化物和不均匀混浊物飘荡。当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眼底可见一透明的环形物,称Weiss环。 眼底:除了单纯性高度近视可见的视盘倾斜、弧形斑外,病理性近视眼底可见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脉络膜萎缩灶、Fuchs斑,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神经上皮层下出血时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有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理性近视常并发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可表现为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此外,病理性近视还常并发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劈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

辅助检查

高度近视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通过以下辅助检查全面评估:

屈光度检测:通过客观验光和(或)主觉验光,必要时使用睫状肌麻痹验光,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为等效球镜度在-6.00 D以上。

眼轴测量:目前眼轴测量的金标准是IOLMaster或Lenstar,无此设备时可用A超,单纯性高度近视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两者眼轴长度不一致;病理性近视的诊断标准之一:当角膜屈光度为43 D时,眼轴>26.5 mm。 视觉电生理检查: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电图(ERG)可表现为a波、b波的振幅下降和峰时延迟;视觉诱发电位(VEP)可表现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眼电图(EOG)可表现为Arden比降低、光峰电位和暗谷电位绝对值降低,平均波幅较正常人低。 视野检查:病理性近视会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常见的视野改变有生理性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散在暗点、与生理盲点颞侧相连的弧形暗点等。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视野缺损。 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 现有的眼底超广角全景照相技术可清晰全面记录高度近视出现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同步检查可全面评估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化,可清晰显影CNV、漆裂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现代频域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玻璃体的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CNV等病变,对视网膜脉络膜厚度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高度近视病程进展。 3D-MRI : 3D-MRI技术可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结构完整成像,可利用其数据对后巩膜葡萄肿进行分级。

高度近视的预防与治疗

‖ 单纯性高度近视以屈光矫治为主

框架眼镜

简单有效,无明显禁忌证,但存在边缘较厚、镜片较重、眼睛外观缩小及视网膜像缩小等问题。

接触镜

需在有专业验配资质的机构验配,并定期随访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者眼睛表观大小和视网膜像大小均不受明显影响,但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卫生习惯。

接触镜分为软镜和硬镜,硬镜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较好的光学性能,且可以通过泪液镜矫正部分角膜散光,可以提供更好的视网膜成像质量。传统软镜随屈光度数增加而增厚,透氧能力下降,但现代工艺可定制高透氧的高度近视软镜,也可考虑选用。

角膜屈光手术

适合屈光度数稳定,有摘镜意愿的患者。

可选择的主要主流手术方式有:

基质手术包括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IK,FS.LASIK)、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表层手术包括机械法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酒精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K)及激光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圆锥角膜、角膜过薄(中央角膜厚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