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04拖拉机怎么操作 转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转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4-01-11 0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粤农农函〔2021〕116号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公安局:

  现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21〕1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抓好落实。

  一、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通知》对拖拉机安全管理作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及今后的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细化具体措施,充分运用行政执法、社会服务等手段,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切实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

  二、加强部门协同联动。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业农村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常态化。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实现拖拉机违法信息、登记注册信息、达到报废年限和公告注销的“变拖”信息、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共享。将农机道路安全纳入到农村地区“两站两员”(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和专职交通安全员、交通安全劝导员)工作范畴,推进“乡村农机两员”与“警保两站两员”有机结合。对于需要协调其他部门落实治理措施的事项,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及时落实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三、加大执法力度。各地要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拖拉机“不安全、不出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五个100%,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公安交管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集中统一行动,严查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拼装改装、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超速超载、酒后驾驶、闯红灯闯禁、“三灯”不齐、反光贴缺失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农村公路、机耕道路等事故易发、多发路段的隐患排查。同时,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将上路拖拉机纳入日常执勤执法工作范围。

  四、加快“变拖”清零。各地要继续深入开展“变拖”专项整治,开展排查核实和信息登记工作,掌握辖区上路“变拖”数量,建立日常监督管理制度。韶关、阳江、茂名、清远4个地市要学习借鉴湛江、云浮两地经验,严格按照低速载货汽车的强制报废年限规定和“变拖”清零进度表,加大报废力度,确保2025年全部清零。没有“变拖”或已清零地区的公安交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禁行措施,划定限行区域和路段,逐步推行全面禁止“变拖”上路行驶。

  五、加强农机监理能力建设。积极争取支持,配备新式拖拉机安全检验设备,提高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水平。配备先进的拖拉机驾驶考试设备,落实培训教学大纲,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考试的监督和检查。

  六、做好政策宣传工作。《通知》涉及到拖拉机监理政策新变化的内容,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手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各种媒体,以及宣传车、宣传栏、挂图、标语等方式,把与群众接触频繁的业务窗口、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点、乡村主要路口作为政策宣传主阵地,及时推送拖拉机安全管理最新要求,使群众正确了解政策,及时知悉政策新变化,努力为春耕生产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公安厅

2021年3月17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农办机〔20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公安局: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各类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防控压力增大,涉及拖拉机的事故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深刻汲取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1·08”、海南省东方市“1·12”和四川省金堂县“1·28”事故教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切实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源头管理,夯实安全基础

  拖拉机安全技术状态、驾驶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和农村道路设施是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严格拖拉机注册登记,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拖拉机一律不予注册登记。要逐步建立手扶变型运输机等只有运输功能、无农田作业功能的拖拉机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升级转型,2022年底前停止注册登记。把好安全技术检验关,严格检验标准,对反光标识、转向、制动、照明及信号等进行重点检查。实施拖拉机“亮尾工程”,拖拉机运输机组应灯光齐全并粘贴反光标识,未粘贴反光标识的不予注册登记、不予通过检验;鼓励其他上道路行驶的农业机械粘贴反光标识或插挂反光警示旗。强化驾驶员培训与考试,拓宽培训渠道,规范考试程序,严格考试标准,切实提高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加大农村公路、机耕道路等事故易发、多发路段的隐患排查,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治理措施,完善安全管理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二、推动报废淘汰,加快“变拖”清零

  变型拖拉机是企业非法生产销售、地方以拖拉机名义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不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强制标准,安全隐患大,引发交通事故多。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公安交管部门要持续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按照严于低速载货汽车的强制报废年限规定,依据各地制定的存量变型拖拉机清零进度表(见附件),多方争取政策加大报废力度,严格做到期满报废,确保2025年全部清零。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集中排查登记档案,严格查处本地停止核发“变拖”牌证以来为新生产的变型拖拉机注册登记的违规行为。加强省际协查配合,对排查出的外省籍牌照变型拖拉机,要及时联系有关省份鉴别真伪。检查中发现仍在生产销售变型拖拉机的,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积极协助查处违法生产销售行为。坚持清零和禁行相结合,已清零地区公安交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禁行措施,学习借鉴江苏等地经验,划定限行区域和路段,严格查处变型拖拉机违法上路行驶。

  三、强化执法检查,下沉监管重心

  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拼装改装、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等仍是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机安全的重要隐患。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农机安全执法,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农田、场院和农机合作社等场所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要认真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安全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老旧拖拉机报废更新。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在“三夏”“三秋”和节假日等重点时期,在城乡结合部以及通往农田、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的主要路段,严格查处拖拉机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配齐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员、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推进“乡村农机两员”与“警保两站两员”有机结合,实行“一站多能、一人多岗”,将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解决农村交通和农机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缺位问题。

  四、强化应急处置,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事故应急处置,运用事故案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安全意识和素质,是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和农机安全的重要措施。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后,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及时将事故情况通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事故调查工作,较大以上事故按规定及时报告。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要经常性联合开展“送安全知识下乡”活动,推动“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传,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运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农民机手和广大农民群众懂法、守法和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交通安全日”和“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创制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农机安全宣传作品,提升安全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安全生产氛围,促进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五、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便民服务

  拖拉机在农村地区量大、面广、分散,使用季节性强,安全管理难度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争取支持,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拖拉机安全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2号),对符合安全技术条件、因购机发票丢失无法提供来历证明的拖拉机,通过实施告知承诺制纳入牌证管理,提高拖拉机注册登记率。要结合实际创新农机安全技术检验方式和途径,积极探索由乡镇承担安全检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进拖拉机就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提高拖拉机检验率。积极争取支持,加大对拖拉机驾驶培训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依法考取拖拉机驾驶证,提高持证率。

  拖拉机行驶既涉及农业生产安全,也涉及道路交通安全,加强拖拉机安全管理是农业农村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的共同职责。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安全形势、联合执法和信息交换等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各地存量变型拖拉机清零进度表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2021年2月20日

  相关附件:各地存量变型拖拉机清零进度表.pdf

相关附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