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上的轰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406毫米舰炮 海岸线上的轰鸣

海岸线上的轰鸣

2024-06-10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舰炮上岸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当一艘战舰被取消了订单,那么可能这艘战舰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一两门被建造完成的火炮。回炉重造实在是太过于亏损,这时就有可能会将这门无船可上的舰炮安防在国度某一处的海岸线上用来防御由海上进犯的敌军,这就是岸防部队。

(西班牙巴塞罗那西切斯大教堂前的海岸炮)

早在公元前,有些濒海国家已有岸防设施和兵力。14~15世纪,岸防兵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而开始形成。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位于哈德森港的岸防炮)

18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系统。海军岸防兵属于海军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军种,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编制和专门的岸防武器系统,也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能对海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苏制180岸防炮,位于中国辽宁旅顺)

 

早期的岸防可以说是简陋,但又不失威力,因为受限制于当时的火炮制造工艺,岸防炮的设计也就是陆军或者战舰上使用的火炮放置在已经修缮完成的要塞炮位中,固定并校准好坐标,以给予来犯之敌舰一个沉痛打击。

(10英寸(254mm)的“罗德曼瓶”火炮,和上图一样位于哈德森港,是南军最有威力的火炮)

这也是为什么海岸防御中战舰与拥有完整岸防炮系统的要塞对射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原因之一。

时间继续前进,科技最先服务战争。前装药火炮变成了后装药火炮,拥有更快的射速,更强的威力毁伤,岸防战也逐渐打响。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40年,**战争爆发,英国远东舰队以16艘战舰(其中3艘为装备74门火炮的大型军舰)封锁广州、厦门、等地的海口,并在7月攻占舟山。

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威远炮台,位于广州东莞虎门)

**战争中清军使用的岸防炮正是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岸防炮。其中虎门要塞岸防炮台11座,火炮300余门。

 

1884年,法国人孤拔率领远东舰队进攻福建马尾。清军在此地炮台以长门、金牌炮台为首,沿江有多处炮台,看似占据数量优势,但是这些炮台大都形同虚设。各炮台样式杂乱不一,最早的甚至都有明代戚家军修筑的古董,这样的工事建筑能否抵御近代战争的炮火令人担忧。

(自东而西的闽江沿线明清海防炮台群)

除长门炮台装备的1门210mm、4门170mm克虏伯炮,金牌炮台装备的2门170mm克虏伯炮外,其余所有炮台上的火炮足可以搞一个火炮发展史陈列展览,既有中国自铸的老式前膛大将军炮,也有来路不一、年代各异的欧洲各国前膛火炮。除此外,炮台的布置也成问题,由于形式老旧,炮位朝向单一,几乎所有炮台都有射界死角,容易被敌方利用。

(长门炮台副炮组,主炮组于二战中毁于日军之手)

法军舰队正是利用这一弱点,以通商条约为理由进入江内,待到开战日由内而外直接摧毁了清军的舰队以及岸防炮台。法舰损失轻微,一个星期后安然退出江口奔向台湾。

胡里山炮台

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岸防炮为福建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炮。大炮全炮重量为87吨,膛线84条,炮长13.96米,口径28生;即280毫米,炮管长11200毫米,射程19760米(射击仰角在5度~30度)。于1893年研制,服役年代为公元1896年11月初8日(即清光绪22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早在战争爆发前便在重要航道港口设置了炮台组,防御敌方舰队对港口采取的军事行动。

SK L/50 30.5厘米舰炮是一款德国的重型舰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海军所属的26艘主力舰中即有16艘以此炮作为主要武装。本炮设计于1908年,并于1911年正式服役,首先装备在公海舰队所属的黑尔戈兰级战舰上;其使用的炮弹直径略大于12英寸(30.48cm)。该炮可发射两种弹药以及岸防炮特殊弹药,分别是L/3.1穿甲弹与L/4高爆弹,穿甲弹与高爆弹的重量介于405至415公斤之间,岸防炮弹则仅重250公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弹种可填充91公斤或34.5公斤的RP C/12主推进装药;这使弹药的炮口初速可达到每秒855米。岸防炮弹种则可填充85.4公斤或41.6公斤的主推进装药。

本炮在发生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间的日德兰海战中表现相当突出,当时德弗林格尔级战斗巡洋舰的一号舰与二号舰德弗林格尔号与吕佐夫号以本炮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玛利皇后号与无敌号战斗巡洋舰。

1909年至1912年间,黑尔戈兰岛上装有四座双联装炮塔,不过其确切型号不详。德皇威廉二世岸防炮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被德军占领的法兰德斯设置,用以保卫泽布吕赫港。该列阵包含了四门安装于水泥炮座上的305毫米火炮。这些火炮须以人力推动方能旋转;旋转轴心位于主炮前方,后方则装有安置于轨道上的滑轮。所有岸防炮都装有炮盾,可执行全方位射击。负责操作这些火炮的是来自第一海军炮兵团(Matrosen Artillerie Regiment)的水手。

(SK L/50 30.5厘米舰炮,主要用于国王级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万格罗格岛上增设了包含六门火炮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岸防炮组。1935年德国撕毁使黑尔戈兰岛非军事化的《凡尔赛和约》,因此三门火炮被移往该岛安放。1938年时,冯·施罗德岸防炮组被增设至该岛上,并由第二海军炮兵营(II. Marine-Artillerie-Abteilung)负责操作,稍后又改由第122海军炮兵营操作(122. Marine-Artillerie-Abteilung)。这些火炮原先无固定炮座,可360度旋转,但稍后火炮前方建起水泥掩体,主炮的射界因而受到局限;该地的岸防炮拥有50度的最大仰角,并可左右旋转各220度。

一战时不止有德军在港口部署重型岸炮,要记住一战可是巨舰大炮的巅峰时代。协约国中主要参战国英国与法国为防公海舰队击败英军舰队,突破协约国封锁进入大西洋并炮击沿海城市。

1916年3月11日至18日,这是进攻加里波利的协约国舰队黑暗的七天,也是奥斯曼帝国岸防部队战果丰厚的七天。奥斯曼帝国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已经在战役爆发时对敌舰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的岸防炮,但在水雷部队的有力支援下,进入达达尼尔海峡的协约国舰队被炸沉了6艘战列舰,仓皇退出海峡,给予土军以及派来的德军喘息之机。

战争结束后,所有岸防炮转入战备状态,被拆除或等待下一次启用。但当时除了少数人认为还将有下一次战争时,其余人都没有想到这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却是20年的休战期。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4月8日夜在奥斯陆以南约15英里的地方,德国舰队悄悄驶入了挪威峡湾。23时左右,舰队撞见了挪威军舰。互**一段时间后德舰重创挪威布雷舰奥拉夫·特里格佛逊号,但战役突然性已经无法达成。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挪威炮群的火炮均为德国火炮。卡霍蒙岛炮台要塞的主要武器是3门克虏伯280毫米海岸炮,和它形成交叉火力的是峡湾东岸炮台的3门克虏伯150毫米海岸炮。峡湾根本不可能给德国舰队躲闪的空间。

布吕歇尔在以12节低速试图隐蔽通过挪威岸防炮台时被发现并被280mm岸炮在近距离直接命中2发,主测距仪被毁,水上飞机燃油库起火并逐渐蔓延,还造成1号锅炉熄火;而后布吕歇尔在将速度提至32节试图快速通过的过程中又被150mm岸炮命中多发,舰桥的操舵系统损坏。

(被挪威岸防炮命中的布吕歇尔号)

最终本舰在下达弃舰命令后在7时30分倾覆沉没于奥斯陆峡湾内,125名舰员和195名陆军士兵身亡。

(沉没中的布吕歇尔号,甲板上站满了士兵)

1804年以来,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一直都是俄罗斯和苏联黑海舰队的母港。鉴于塞瓦斯托波尔港的重要性,俄国人围绕着这座港口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防御体系)

这两座炮台始建于1912年,但建设工作因一战爆发而在1915年中止。两座炮台直到1933年至1934年才陆续完工。

(岸炮装甲分布与线稿图)(要塞炮剖面图)

此时,苏军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代号,分别更名为第35和第30号炮台。第35号炮台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城西南10公里处的赫尔松涅斯半岛(Khersones),第30号炮台则坐落在港口以北约5公里处的别利别克河(Belbek river)河畔。

这两座305毫米岸防炮台可谓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炮台,每座炮台都装备了2座Mb-2-12型双联装炮塔,主要用于海岸防御,但可以360°旋转的设计使其也可以打击内陆目标。第35和第30号炮台的2座炮塔的火炮都是M1913式SA型52倍径305毫米舰炮,原计划用于装备沙俄海军的几艘主要战列舰。

1941年11月1日,德军第132步兵师的前锋部队“齐格勒”战斗群(Kampfgruppe Ziegler)正在阿尔玛火车站和巴扎尔奇克村(Bazarchik)之间进行集结,准备对苏军第8海军陆战旅实施攻击,突然遭到一轮猛烈炮击,此时,德军还不知道,他们刚刚经历了苏军第30号炮台的首次炮火急袭,总共发**68发炮弹,德军在这次炮击后撤销了当天的进攻计划。

12月28日,德军4个步兵营在12辆坦克支援下向炮台观察与火控堡扑来,苏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大尉将炮台的所有人员临时组建为2个连级单位,在第90步兵团后备营协助下拼死防御炮台右翼暴露的突出部,他甚至下令采用罕见的概略瞄准法直接向逼近的德军开火。

1942年6月2日,德军发动了“捕鲟”行动(Unternehmen Storfang),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了第二次攻势。在炮击“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的行动中,德军动用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2门305毫米斯柯达臼炮、2门600毫米“卡尔”自行臼炮(分别名为“托尔”和“奥丁”)和800毫米“多拉”铁道炮,后者则是世界上投入实战的、口径最大的火炮。重炮共向“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倾泻了750发炮弹。6月6日,1发“卡尔”臼炮炮弹命中了炮台的西炮塔,摧毁了1门305毫米炮,损坏了另一门。

(塞瓦斯托波尔上被摧毁的装甲炮台,周围全是德军火炮留下的弹坑)

1942年7月12日要塞守军向德军投降。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的战斗持续到了7月2日,才被炮台守军自行炸毁,德军一周后才完全占领了整座“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

 

在二战期间,岸防要塞防线还有以德军“大西洋壁垒”为首的406毫米SK C/34型火炮。也就是战舰世界中的岸防炮。

(大西洋壁垒上的SKC/34型岸防炮与炮组)

西班牙、新加坡部署过英军战列舰所使用的381毫米舰炮,区别在于西班牙岸防炮为装甲炮台并还能使用,新加坡炮台无防护情况下落不明;芬兰使用过苏制双联305毫米要塞炮,塞瓦斯托波尔同款;美军在东西海岸线与巴拿马运河部署过406毫米舰炮,原本是战列舰上所用却因为《华盛顿条约》被放弃;日本有过在九州西部放置410毫米、在吴港放置480毫米口径火炮,后者火炮身管被盟军发现,威力相当于美军的MKA 457毫米试验舰炮。意大利在地中海岛屿部署过381毫米舰炮,情况不明。

1960年代初,为进一步加强沿海海防,我国海军决定研制新型岸炮系统,作为沿海要塞防御的支柱。苏联СМ-2-1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是中国66式岸炮和76式舰炮的技术原型。

(我军66式双联130毫米岸炮)

1966年7月火炮在国家靶场完成了定型试验,被正式命名为1966年式双联装130毫米岸炮,简称66式双130岸炮。岸炮重达80吨,最大射程28公里,火炮初速950米/秒,双管射速可达到30发/分,炮弹质量33公斤(内含爆炸物质重量2.49公斤),可以对敌驱逐舰、登陆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艇造成毁灭性打击。

 

 

资料来源网络与书籍

本文微信公众号查看:

工艺战舰重聚    解析 | 永不移动的舰炮(作者还是我自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