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共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3d血管成像 最新共识

最新共识

#最新共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版

一、成像技术推荐方案

(一)成像硬件需求

1.MR磁场强度

推荐意见:目前,在临床环境中,首先推荐在3.0 T场强MR成像平台上进行颅内动脉血管壁成像;1.5 T MR成像设备由于受到成像SNR的限制,仅推荐进行2D血管壁成像;7.0 T MR仅推荐研究使用。

2.接收线圈

推荐意见:在颅内动脉血管壁成像过程中,为获得更高的图像SNR,推荐使用在拥有的线圈中头部配布单元最多的线圈,如32通道头线圈。一般不建议使用头部配布单元少于8通道的线圈。如果要对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血管壁同时成像,则推荐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尤其配布有颈动脉专用单元的头颈联合线圈。

(二)成像核心参数

1.成像维度

推荐意见:对于不能明确有无颅内血管病变的症状性患者,或者计划全面评估颅内动脉血管壁病变情况,推荐进行3D血管壁成像;对于已知存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也可对病变局部进行2D血管壁成像。

2.空间分辨率

推荐意见:在进行颅内动脉2D血管壁成像时,推荐采用平面内分辨率为≤0.4 mm×0.4 mm;在进行颅内动脉3D血管壁成像时,推荐采用各向同性分辨率≤0.5 mm×0.5 mm×0.5 mm。

3.成像序列

推荐意见:针对2D颅内血管壁成像,推荐使用FSE/TSE序列作为主采集序列。针对3D颅内血管壁成像,首先推荐VFA‑FSE/TSE序列作为主采集序列。应用3D SNAP序列可同时获得亮血和黑血颅内动脉MR图像,适用于血栓和IPH的诊断,可作为FSE/TSE和VFA‑FSE/TSE的补充,但目前仅限于研究使用。

(3)图像对比度:与颈动脉血管壁成像类似,颅内动脉病变特征的影像学评估需要综合多种对比度的图像信息。目前任何单一成像序列均无法全面分析颅内斑块的影像特征。

推荐意见:在鉴别颅内动脉血管壁病变的性质和评估斑块易损性方面,选择成像方案的基本原则是用最短的成像时间获得足够的图像信息。目前推荐的成像方案包括TOF MRA、平扫和CE‑T1WI。其中黑血序列推荐的成像参数见表1。

(三)扫描定位方法

二、图像质量控制和可重复性

三、影像判读分析

(一)颅内动脉血管壁病变影像特征及其定义

1.狭窄

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动脉夹层、烟雾病和RCVS等。按照WASID(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测量狭窄的方法,临床上主要在MRA最大强度投影(max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上测量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35],狭窄程度分为3个等级:(1)轻度狭窄,狭窄程度150%邻近肌肉的信号[39]。颅内动脉斑块内出现T1WI高信号,往往提示存在IPH。当出现动脉夹层时,动脉血管壁撕裂使血液进入血管壁撕裂层则形成壁内血肿,血肿在发病后48~72 h表现为T1WI高信号[40]。

6.对比增强

颅内动脉斑块对比增强的强化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41]:0级:斑块强化程度低于或等于无斑块的邻近正常管壁的强化程度,即无强化;1级:斑块强化程度高于邻近正常管壁,但低于垂体柄的强化程度,即轻中度强化;2级:斑块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垂体柄的强化程度,即明显强化。斑块的强化与斑块的新生血管形成或炎性反应有关[42],这一征象常见于急性卒中患者的责任斑块。另外,也可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测得管壁高传输常数(transfer constant, Ktrans)或血浆容积分数(fractional plasma volume, Vp)反映局部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的密度[43]。

7.重构

动脉重塑理论认为,当斑块面积增加至血管截面积的40%时,管腔开始逐渐狭窄,斑块面积1.05为正性重构,RR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