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

2023-08-24 15: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和3D打印技术,我们在术前就可以清晰地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并制定合适的手术路径。

(2)3D打印技术是无创的,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有创检验方法可能导致的肿瘤种植转移、气胸、血胸等意外情况的发生,还可以通过显示肺内的血管和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减少手术当中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

(3)对于绝大多数年轻医生来说,传统的外科手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断层CT读片和进行病例的积累,学习周期长,但有了三维重建软件后,哪怕只有一例患者,青年医师都可以反反复复地进行研究,在脑海中完成从断层CT到立体影像的转换,缩短了学习周期。

(4)有了3D打印的模型,也更加有利于医生与医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交流。因为利用3D打印模型,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肺部的病变情况,讲解治疗的思路。

3D打印技术需加强普及

在谈到3D打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时,邱斌教授认为:虽然现在我国的3D打印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普及。具体来说:(1)国内的三维重建软件因为病例和技术的不足,应用效果不佳,而国外的软件较昂贵,限制了技术的推广;(2)3D打印应用费用近阶段仍然较昂贵;(3)3D打印耗费时间较长,如1∶1打印一个正常人体的模型,就需要耗费8~16h。对此,我国的胸外科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来推动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的深化、推广和普及。

邱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三维重建和3D打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高树庚院长的牵头下,定期举办有关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的培训班,组织有志青年医师前来学习、切磋,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技术的推广。

(2)正在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重建软件,但在未来软件的推广和应用上仍需要加强。

(3)计划建立三维重建软件配套的云平台,以方便简化医师的操作,使其更专注于手术本身。

(4)在建立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可以收集更多的原始的影像数据(如CT文件)和临床相关资料,形成大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技术的普及和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助力。

2

3D打印技术让患者获得“私人订制”

——亚洲首例3D打印指导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成功实施

►刘洋副教授

●●●

6月26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微创瓣膜团队为85岁二尖瓣生物瓣衰败患者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检索,此例手术为亚洲首例3D打印指导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就相关手术事宜,本刊记者采访了手术参与者之一的刘洋副教授。

患者特殊 多项手术集一身

刘洋副教授介绍说,这次手术主要的困难点在于患者年纪较大,又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于9年前接受二尖瓣生物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于5年前因并发快速房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再次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据了解,患者于1年半前突发胸闷气短,复查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心力衰竭。由于年迈体弱,加之病情持续时间长,反复住院,曾先后在全国多家著名心脏病中心就医,但因年龄太大,再次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均建议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在了解到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微创瓣膜团队已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临床研究后,来西京医院就诊。

精准预案 降低术中风险

患者在入院后,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微创瓣膜团队在完善检查检验的同时,合理使用药物调整心脏功能稳定病情。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后,认为患者手术指征明确,优先考虑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刘洋副教授介绍说,“术前,治疗团队打印患者心脏3D模型,结合预设模型,精准解剖风险评估和手术模拟,进一步明确手术指征和方案。”

6月26日,在心血管外科俞世强主任指导下,杨剑副主任团队联合多学科,在完善风险预案后准备进行手术。术中,在造影影像和三维食管超声辅助下,通过左胸心尖3cm的小切口,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将压缩在输送鞘管中的介入二尖瓣膜精准送至衰败的二尖瓣环内并释放,置换原衰败瓣膜,12min完成关键手术操作。术后造影及食管超声提示,新植入瓣膜位置和运行良好,跨瓣压差恢复正常,瓣膜反流消失,左室流出道压力未受影响。从麻醉到出手术间全程约1h,术后患者很快恢复清醒并撤离呼吸机。术后第2天,患者回到普通病房,3d后顺利出院。

技术优势明显 意义深远

刘洋副教授强调,这是一项非常有希望的技术,对瓣膜外科来说是一次技术性的改变。他介绍,以往在对二尖瓣关闭不全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开胸进行心脏停跳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且死亡率高。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无需进行开胸、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手术创伤极大降低,术后恢复快,为二尖瓣关闭不全高危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

据了解,他们团队近年来已经瞄准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已完成经股动脉和心尖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近200例,并于5年前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置换装置的原创研发,结合3D打印精准术前评估,在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领域不断创新,推进了中国瓣膜病微创治疗水平。

刘洋副教授表示,“3D打印是可视化的,并在以往影像学基础上给医生更直观化的表现,对医生理解疾病的解剖结构、解剖特点的判断非常有帮助,也会缩短医生的成长路线,而新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基层医生带来新的机会。”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19期第21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