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系列之九:入侵海洋家园的敌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种海洋生物 海洋科普系列之九:入侵海洋家园的敌人

海洋科普系列之九:入侵海洋家园的敌人

2024-06-02 2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然界中,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生存繁衍,这些物种即本地种。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新区域,形成了自我再生或繁殖能力,并给当地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由于外来物种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在新环境中没有能与之相抗衡或制约其生长的生物,入侵后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危害,严重的甚至造成毁灭性后果。在海洋家园中,原本固守一方海域的生物摇身变为入侵的“敌人”后,给入侵地带去了什么样的后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20世纪80年代,原生在北美与南美大西洋沿岸温带至亚热带河口区域的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意外进入黑海并成功入侵,这种水母嗜食浮游生物、鱼卵及鱼苗,给凤尾鱼和鲱鱼养殖业带来了灭顶之灾。之后,进一步入侵至邻近的亚速海、马摩拉海与爱琴海,更可能到达地中海东部。淡海栉水母对其入侵地区的食物链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在黑海以及亚速海的浮游动物、浮游鱼类以及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都受到明显冲击。直到1997年,另一种入侵生物肉食性栉水母(Beroe ovata)经压舱水传入黑海,受淡水栉水母影响的黑海浮游生态系的主要成员——浮游动物(包含阶段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海豚、鱼类及其卵与幼体的数量才逐渐得以恢复。这种肉食性栉水母恰恰专以淡水栉水母为食对黑海而言,第二次的肉食性栉水母入侵是幸运的。

图1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

米草属的大米草( Spartinaanglica) 是入侵我国沿海滩涂的最典型海洋生物,2003 年被列入我国首批16 种外来入侵物种中唯一的海洋种。大米草原产于美国东海岸,20 世纪60 年代引入我国后,表现出良好的滩涂改良作用,但它会严重排挤其它物种,干扰甚至威胁了当地生态系统。如福建宁德为保滩护堤、促淤造地,开辟海上牧场、发展沿海草食动物,于1983年在沿海滩涂引种了大米草。可是,良好的愿望随着大片大片的滩涂被吞噬而破灭,7年后的1990年大米草就成了滩涂上的绝对优势植物。大米草盐分高、纤维粗、不适于做饲料,而且繁殖力极强、根系发达、草籽可随海潮四处漂流蔓延,导致近岸海洋红树林生态系统破坏,滩涂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使得原来生活在这里的200 多种生物仅存20 多种。同时,大米草的迅速蔓延还使一些航道淤塞,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恶化。浙江省的三门湾、象山港等原本滩涂生物富足的良湾优港近些年也深受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以及大米草之害,土著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温州沿海互花米草的扩张速度甚至达到了每年近2平方公里。经过近50年的引种、驯化和栽培,北起辽宁锦西,南到广西北海的沿海滩涂上都有米草大肆“攻城掠地”的痕迹,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是我国米草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分布面积占全国的94%,其中江苏面积最大达187.11平方公里。

展开全文

图2米草属的大米草( Spartina anglica)

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随荷兰商船入侵远渡重洋落户欧洲河口。这些早期的大闸蟹“移民”们,沿着莱茵河、多瑙河等水系逐步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然后又沿着波罗的海进入泰晤士河,如今已遍及欧洲多国水域。他们大闹英伦三岛、由海入河在德国泛滥成灾、挖掘河岸,破坏防洪堤坝,大量捕食受保护的欧洲本土物种如白螯小龙虾和三文鱼卵,令当地生物学家们头痛不已。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旧金山大量发现“中华绒螯蟹”,引起了生物界的一时恐慌,美国政府还曾推出庞大计划来控制大闸蟹的数量增长,结果收效甚微。现在,大闸蟹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100种最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

图3中华绒螯蟹

如同淡水栉水母和中华绒螯蟹一样,多数海洋外来生物凭借着世界航运业发展提供的免费船票,张牙舞爪,肆无忌惮的入侵别国海域。他们有的吸附在船底,有的混入压舱水。目前已经确认约有500多种外来入侵生物物种由船舶压舱水携带而来,而通过舱舶(包括船体及压舱水等)在世界各地转运的生物物种数则可能超过3000种。例如我国海洋入侵种沙筛贝,估计就是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由船只带入台湾和香港地区,再传入东南海域,形成优势种,并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压舱水引起生物入侵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赤潮生物、海藻、鱼、牡蛎、多毛虫、海星、沙筛贝、其他的浮游动物以及霍乱弧菌等。其中,许多生物已造成了明显的生态破坏和大量的经济损失,有一些甚至给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威胁。

海水养殖业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另一条途径。人们出于经济或其他目的,从国外引入具有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物种,以提高当地养殖或种植的品种多样性,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已经引入的海洋养殖生物包括鲍、牡蛎、扇贝、对虾、鱼类、藻类等,不仅有从国外引入的亲体,甚至还有直接引进的新物种。养殖过程中,这些养殖对象或因管理不善、或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逃逸、或因子代受精卵、孢子扩散至自然海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些逃逸外来生物在与当地土著生物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的同时,其体内的病毒和致病微生物可能在土著生物中传播而引发传染病害。有些引入种与当地动植物区系中的某些物种有紧密的亲缘关系,当外来种同当地种发生杂交时,独特的基因型可能从当地种群中消失,物种分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另外,入侵种与土著种杂交还可能导致种群后代适应性下降、有害种由于杂种优势获得优良性状造成生态危害以及产生杂交群体和广泛的基因渗透,通过“基因污染”而导致本地种的灭绝。

图4美国红鱼

现在,生物物种入侵作为全球性问题,已逐渐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已经被世界环保基金认定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如何区分“敌人”和消灭“敌人的战斗力”将是摆在海洋科学家和海洋管理者面前的巨大难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