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生命教育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c2 世界各国生命教育发展史

世界各国生命教育发展史

2023-07-16 0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日本生命教育

日本生命教育

日本的生命教育可以追溯到1964年谷口雅春出版《生命的实相》。1989年日本新版《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教育界还提出“余裕教育”理念,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余裕教育”的口号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旨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美好和重要,能面对并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他们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为此,他们鼓励学生经常到牧场体验生活,甚至建议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澳大利亚生命教育

澳大利亚生命教育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主要缘起于反毒品。1974年,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社会问题,牧师Rev. Ted Noffs正式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并于1979年在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协助学校进行反毒品教育。该中心后来发展成一个国际性机构,成为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NGO)中的一员。该中心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防患于未然之道。如今,澳大利亚中小学普遍设有生命教育中心,有详细的生命教育目标。

新西兰生命教育

新西兰生命教育

新西兰的生命教育也是从非政府组织开始的。1988年,新西兰成立非营利性机构“生命教育(计划)”,次年得到时任总理David Lange的签署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组织致力于“教会学生认识到世界、个人与其他人的奇妙之处,指引他们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经过多年教育实践,该组织已经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涵盖五个方面:自尊、社会交往、人体构造、食物及其营养以及物质认识。新西兰还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基金会,服务对象是5—12岁的学生,课程包括校内和回家功课,重点是如何“照顾身体”。

英国生命教育

英国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直接源自澳洲。1986年威尔士王子访问澳洲之后,在英联邦14个地方都建立了沿袭澳洲生命教育中心的慈善性机构。不过早在此前,英国的PSHCE计划已经开始实践生命教育理念,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进行健康、药物(包括毒品防治)和生活选择等方面的教育。英国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它和公民教育虽然名称有异,但在教育理念、内涵外延和追求的目标等许多方面一致,是围绕并伴随公民教育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有人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65年Joseph Priestly发表《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生活的自由教育课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跨领域课程阶段和正式课程阶段。

德国生命教育

德国生命教育

德国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死亡的准备教育”和“善良教育”。“死亡的准备教育”重在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善良教育”重视对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主要内容有“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和“唾弃暴力”。在实现途径上,德国生命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的教学中体现。

瑞典生命教育

瑞典生命教育

瑞典常引以为豪地认为他们的生命教育有百年历史,因为在一百年前,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出版了《儿童的世纪》一书,弘扬以儿童为幸福、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这似乎与现代生命教育是吻合的。的确,瑞典生命教育向来以态度开明著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俄罗斯生命教育

俄罗斯生命教育

俄罗斯的生命教育是与安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重视、法律保障、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联系实际、各方有效合作等方面。199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发《253号决议》规定自1991年9月1日起在普通教育机构的2、3、6、7、10和11年级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1994年,俄罗斯教育部建议在普通教育机构1—11年级全部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2003年,新修订的《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把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

印度生命教育

印度生命教育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印度佛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实质。耐人寻味的是,华特士曾在印度学习,他创办的生命教育学校即以其导师名字命名。学诚法师曾以《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为题开示,认为:“佛教的本质是要教育、教导、教化众生,使众生从迷的世界逐步进入悟的世界,因此佛教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释迦牟尼佛是这个系统、完整生命教育的创始人。”印度的佛教提倡尊重生命,这里的生命就是指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在这方面,佛教提出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慈悲三个理念。

加拿大及拉丁美生命教育

加拿大及拉丁美生命教育

加拿大从2010年就开始资助西南民族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4年2月正式在该校设立“大学生助学助人关爱项目”,2011年曾在四川大学附小清水河分校开展生命教育交流活动。非洲成立了阿弥陀佛关怀中心,为慧礼法师创立,主要致力于人道关怀、慈善救济、孤儿助养及生命教育,举办各类生命教育体验营。拉丁美洲的高等教育特别注重人文和社会意义,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协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不是用来培养未来的技术型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捍卫人权、崇尚民主、有道德感和和平观的社会公民。”

世界各国学术界、教育和医学实践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政府教育部门不断互动,以生命为本,诠释生命意义,追问生命价值,探求教育本质,寻找教育支撑,共同推动了生命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这里,“生命”一词是广义的,包括自然界一切有生命体征的物种,指全世界人们,亦指人与自然的整体生命关怀。我们丝毫不用怀疑,未来生命教育完全可以回应时代呼声,助力人格培养,提升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编者申明:以上图文,仅供学习与分享。欢迎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