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展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22经济分析报告 2022展望

2022展望

2022-05-06 1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022年会比2021年要好吗?

我认为不会,两个原因,第一是新冠疫情并没有结束,全世界范围内,新变异毒株依然在不断被发现,疫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第二个是美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快)压力,不可能再像2年前一样通过大规模的扩表降息行为来维持经济面的平稳。

一旦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面临的是资金稀缺导致的资产价格下跌,资金为了更高的增值速度(美国银行的利息)而聚集到美国。

美联储

其他国家缺少资金,你的资产价格得不到充足资金的支撑,那么就必然面对资产的重新定价,这是美联储加息对非美国家的影响。

美国加息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银行加息意味着,低于银行利息的企业得不到资金的帮助,而没有资金帮助的企业,它破产的风险性会非常大,加息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企业破产风险大增,企业大规模破产之后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这就是美国加息对美国国内企业的影响。

因为美国的物价上涨导致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不可能持续,在病毒不断变化的现在,美国还能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延缓疫情导致的经济问题吗?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影响,是对房地产企业的进一步打击。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以美元为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整体经济为挣美元服务,谁能有大量美元,谁就是大爷。

在08年之前,中国通过发展制造业来获得美元,在15年之后,中国通过房地产企业去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来获得美元。

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土地,土地在政府手中,那么房地产将资金用于购买土地,政府财政获得了极大的补充,政府主导的基建与公共服务行业,在房地产的源源不断涌出的货币(房地产有多少美元债,他在银行就有多少钱)加持下,基建行业与编制类工作的生活提升就是必然,土木热与公考热就是一个合理的现象。

但是房地产行业产出的产品(房子)需要人去购买,既然你公司都是依靠债务,产品价格就需要一个高位,才能使得你的公司能够盈利。

依靠借贷的公司,其产品价格大概率需要贷款做支撑。

现在60万亿居民负债下,其中一半都是房贷,房价再上涨,那就会挤压其他消费了。

以前的房地产是能带动其他消费的,而现在的房地产是会挤压其他消费的。

15年以前的房价是由存款支持,所以涨幅不大,但是15年之后的房价是由现金流带来的债务支撑,所以涨幅非常大,不是官方控制的结果,而是贷款支撑的产品价格上涨速度与存款支撑的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是不一样的。

房地产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融到资的问题,而是一个居民负债空间还有增加的可能吗?对于房价来说,长期看人口,中期看经济,短期看政策;

人口方面,这几天的财经新闻都在讲各个国家老龄化,就是在打预防针;

经济侧方面,2亿灵活就业意味着2亿人靠自己交五险;

政策方面,倒是一个利好,但是在长期与中期不看好的情况下,这个利好政策的刺激效果怎么样还是一个未知数。

2.建议年轻人去考公与考编吗?

我只是把事实分析出来,怎么看待那就是你们读者的事情。

首先要明白体制内的待遇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充裕的情况下,而在房地产公司倒闭,土地财政无法继续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的收入从何而来?

在疫情不结束的情况下,疫情检测与防控是刚性支出,在收入减少,支出又大增的情况,实际上的地方财政亏空非常严重,这就是疫情开始时候,国家特别下令发行防疫国债,及时为了给地方政府一个钱,维持基本的政府运转与公共服务支撑。

解决亏空无外乎开源节流,开源就是一种类似于河北霸州的操作,以及交通罚款等不计入国家财政而是计入地方财政之类的罚款频次的大增。

节流嘛,最简单就是减少不必要开支,地方政府的支出大头是基建与公共服务,基建的欠款是在疫情发生前就有,甚至现在已经是先要向政府交一笔保证金才能允许投标的,公共服务的欠款这个我倒没有什么印象。

东北

所以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大概占地方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十,而组织(行政与商业组织)都有扩张的欲望,而唯一能遏制这种倾向的只能是资源不足,俗称没钱了。

节流节到体制内人员身上,只能证明地方财政很恼火,有两种方法。

一是减少体制内人数,东北黑龙江省已经收回了4.6万名事业编的名额,所以今年可能面临一个体制内工作岗位减少的问题;

另外一种就是减少体制内待遇,降薪,取消十三薪,体制内工资交税,欠薪,就是常态,在人口不断流入的东南地区,公共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地区,同时地方财政不算太差的地区,降薪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降薪,取消十三薪,体制内工资交税,欠薪,缩编,回收事业编,停招公务员,停招临时工的情况,还是要看看所在城市的财政情况。

现在的形势用一句话总结:“全国老龄化,华北东北化,东北黑省化,黑省鹤岗化”。

全国老龄化这个对于普通人的好消息在于,作为劳动力来说,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了,在12年以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没有选择的,而在12年之后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说明,他们可以不选择去工厂打工,而是从事其他行业,人有的选了。

像现在工厂连残疾人都要,这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说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在发生变化。

今年会进入大规模的退休潮,可能面临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之比是在提升,美国与日本的数据都是在100:一百几的比例,意味着100个劳动力面临一百多个岗位,美国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多(每提升百分之一的GDP,就会新增许多工作岗位),日本没有经济的增长,那就是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我一个在华北工作的东北老哥在网上聊天中,总结到这个河北在东北化,实际上是华北在东北化。

东北在黑省化,黑省可是连省会城市的房价涨幅都支撑不住,现在东北只有三个城市房价在提升,大连,沈阳,长春,其他城市阴跌。

黑省已经开始减少事业编了,而鹤岗更强,鹤岗已经停招基层人员了,这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会慢慢减少。

我在看十四五专家写的《大国大城》中说到中国现在是城镇化完成,但是城市化还没有完成,他提出进一步的城市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本质上就是汇率的基础,美元汇率那么高不光是因为美国是国际贸易结算系统的货币发行国,还有一个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所提供的一个基础价值。

人要继续往大城市聚齐的话,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势必会增加,因此需求的体制内岗位就多。总结下来,你考体制内工作的竞争压力,那要看是在城市的财政情况。

根源是在面临经济发动机没油了(房地产无法继续借美元债)的情况下造成的影响,对体制内最大的影响就是地方财政吃紧,编制类工作更珍贵与稀缺;

对体制外的影响就是大量公司手下不盈利的产品线被裁撤掉,没有大量便宜的资金,是支撑不了那么多亏损的产品线的,没有想以前一样那么多的工作岗位;

而对于资产端,资产价格的重定义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趋势是“全国老龄化,华北东北化,东北黑省化,黑省鹤岗化”。

总结就是体制外的逆城市化,体制内的城市化。

选择权在各位手中。

3.建议年轻人去哪些行业?

我建议年轻人去增量行业与接近印钞机的行业。基建不会消失,但是依然是一个缩量经济,因为08年的时候基建是支柱,而现在是支柱之一,占经济的比重与地位就是在下降的。

基建在下降,也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没有增量,以西南地区为例,贵州省的基建已经快结束了,但是云南与四川的基建还有很大空间,作为建筑行业的上游——水泥企业与从业人员来说来说,四川与云南的发展肯定更好。

我在2020年到现在写的关于贵州省水泥行业的文章都在强调一点,你能接受跨省工作,水泥行业在云南与四川还有发展空间,我2年前的判断还算正确。

未来10年的方向是碳资源相关,碳排放更能作为人类活动的锚定物,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用量肯定会在石油价格上反应,因此美国锚定石油,实际上是在锚定全球工业生产情况。

碳排放

现在不是工业发展决定经济的时代了,人类的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商业活动不一定会用石油,但是一定会导致碳排放。

在碳排放有一定值限定的情况下,或者减少低净值活动的碳排放,节约出更多的碳排放量去从事高净值的活动。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支柱,这是一个八千万量的空白市场,然后减少碳排放会是一个发展重点。

二十年前打工热与开厂热是因为要通过制造业来赚取外汇,所以制造业就是印钞机,现在的考公热与考编热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需求已经不是制造业——外汇存款模式能满足的,而是美元债——房地产公司——土地财政才能满足需要的。

因为群体的经济选择会无尽接近理性,所以可能会看见环保相关岗位热与减排相关岗位热的出现。

4.有哪些建议?

我是在19年得到消息,经济衰退的周期会在2025年开始,我在19,20,21这三年基本不会负债消费的原因就是我知道未来预期不会太好。

而我存钱的目的就是为了2025年做准备,但是时间还是不够了。

未来升职加薪的预期不会太好,那这种负债消费透支未来现金流的行为尽量避免。

当然不是还有3年才到2025年嘛,这个是没有计算疫情情况的结果,而2年疫情至少会加速2年。

我算是明白了房价不涨对中国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会有多大,包括对整个财政的影响,就业岗位数量的影响,资产价格的影响。

以前我认为,30年前到40年前的下海浪潮是外面是黄金遍地,下海去捡黄金,现在明白是一种被迫行为。

单位发不出工资,还有老婆孩子要养,你没有办法,你只有下海经商。

上一辈受到的教育还是很保守,他们对稳定工作的需求是非常高的,这种社会环境下,会出现主动的大规模下海经商的现象,很神奇啊。

当年国企三角债,国企员工生活比公务员还好,现在是地方政府负债很多,体制内与体制外天差地别。

但与当年的情况不一样的点在于,当时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是反转的;

当时面对国外的大量需求,国内需要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现在没有这个需要。

我并不认为会像当年大下岗一样。

过去体制内下海是因为老婆孩子,现在车贷房贷,拥有车贷房贷的人是接受不了降薪的。

我写经济方面的文章是没有立场的,只有逻辑分析与经济模式的差异,我并不认为负债消费有坏处,只是它在一些经济周期内是不适合的,同样在15年的时候,面对经济减速的情况下,在中国劳动力供给关系还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经济减速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减少,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当外汇——制造业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的时候,用美元——房地产商模式也没有什么坏处。

同时使用不同的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模式下的抗风险能力也不一样,仅此而已。

我对两种经济模式没有厌恶的感觉,我只是对经济模式分析感兴趣。

最后强调一点,经济类文章我没有立场,因为理性分析不需要感性与理想。

下一周更新《希望比信心更重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