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大学造谣事件看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反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22的谣言 从中山大学造谣事件看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反抗

从中山大学造谣事件看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反抗

2023-11-03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近年来,我国女权意识不断高涨,并不断与社会固有传统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但对女性群体的造谣污名性案件仍屡见不鲜。2021年6月17日,一篇名为《当“我们”作为“母狗”出现在朋友圈》的公众号文章揭露了一起中山大学的恶劣造谣事件,其中含有大量对女性的污名化内容,引起舆论哗然。本文将基于该事件报道,探讨为何在当前女性意识崛起、自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大环境下,对女性的造谣依旧肆意猖狂,而女性群体的反抗之于社会有哪些利弊得失,媒体又应当如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涉性报道 ;女性污名化 ; 高校 ;诽谤造谣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wareness of women's rights in China has been rising, and it has been collided with the inherent traditional ideas of society increasingly. However, the cases of fabricating rumors and stigmatizing women are still common. Public opinion is seething with indignation. In June 17, 2021, a public official account of 《when "we" appeared as a "female dog" in the we chat moments》 revealed a bad rumor in Zhongshan University, which contained a lot of stigmatization of women. Based on the report of the incid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why rumors against women are still rampant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the rise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apid spread of information in we media.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omen's resistance to society, and how the media should create a better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Sex related reports;Stigmatization of wome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lander and rumor

一、案例简介

2021年6月7日,受害者朋友将造谣截图发送至其手机,事情初步败露。随后受害者林某在朋友圈隐晦的进行了辟谣,没想到牵出了另外16位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开始寻找背后的造谣者,短时间内通过各个渠道搜出“上百张、上千条记录”,内容污秽不堪,含有大量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的内容。经过不懈地调查,初步确定谣言始于2021年2月,足足已有4月之久。

6月8日,横跨5个院系、三个年级的15位受害者,通过比对好友逐步限定造谣者范围,最终梳理信息源,汇集所有信息,找出一名造谣者赵铭晨和两名传谣者麦韵、钟可立。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受害者们第一时间向学院告知情况并上交证据,相关学院也于当天下午对涉事学员进行约谈,但赵铭晨对整个事件和指控进行否认。

6月10日,15名受害女生报警,3名被怀疑者被带走,受害女生与他们一同进行一系列笔录和谈话后,6月11日两名传谣同学被释放,赵铭晨被拘留3天。

6月15日,经过三日公安拘留,学院和公安部安排了一场“非公开道歉”,但当事人赵铭晨仅就此进行了一分半的道歉,并躲进厕所隔间打电话,毫无诚意可言,在被愤怒的男同学强制拖出卫生间后,又倒地装晕不起。敷衍恶劣的态度引起在场受害女生情绪起伏,同样瘫倒在地,最终以赵铭晨被保安强制拖走草草收场。

6月17日晚,该公众号文章引起舆论发酵,中山大学迅速作出回应并采取措施,赵铭晨被开除学籍。隔日晚,三位传谣同学被给予记过处分。

——图片及数据事实均来自公众号杂思回收站文章《当“我们”作为“母狗”出现在朋友圈》

二、案例分析

(一)、骚扰事件屡见不鲜的成因探讨

1、时代遗留下的糟粕

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一个社会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由生产力和权力制度决定,但文化思想却有着更加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思想侧重于对儒道学说的推崇,“禁淫欲”成为历朝历代都要恪守的道德行为准则,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更是从古至今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反对的声音,但基于腐朽思想建立的一套社会秩序还仍未被打破。这让思想层面上占优势的一方更加肆无忌惮、游刃有余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非作歹,毫无心理负担的打压较为弱势的群体。在案例中,造谣者包括校方在一开始一直用“开个玩笑”“没有坏心”等言语来为其开脱,本身是在模糊重点,从态度上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真正的尊重受害者们作为个体的尊严和名誉。

2、耻感下低成本的情绪狂欢

对“性”的研究,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隐晦的话题,评判与性有关的问题也总会贴上道德的标签,从人的内心动机来看某一行为是否具备道德上的可谴责性,这使得“性”成为了不得轻易言说的话题,同时也给女性群体进行有关“性”的一切反抗都营造了十分不利的局面。这样的社会现状对我国司法活动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时的法律制度完全无法保障对性骚扰事件的公正审判,认为这只是人们之间的私生活,法律无权处理。基于这样的理论,遭遇造谣或骚扰侵害的受害人多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事情的存在很正常,虽然有羞辱的感受,但无法得到法律的帮助和救济。

这样的局面在如今的中国甚至愈演愈烈,网络发展进一步降低了造谣的成本,而后续的法律制度却没有相应的规划完善,如中山大学的案例一般,造谣者赵铭晨只需低成本便可享受到造谣污名的强烈快感,而抛开舆论带来的影响,所有的后果仅是拘留的三天。

3、女性意识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女权主义”当仁不让是21世纪网络时代下的热词,无论是外网的“MeToo”运动,还是国内网络上响应的言论,都无不在印证着女性意识正在崛起的事实。但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存在着鸿沟,在网络上有意见领袖走在最前端带头,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波澜,在屏幕的背后可以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要顾及人际关系、沟通对象、说话场合等现实因素,敢于站出来表达并真正对改善现状有帮助的女性角色大幅度的减少,造成了两个维度世界的差异。

在中山大学造谣事件中,受害者十分聪明的利用了网络平台获得众多网民的支持,通过舆论施压满足诉求,但在此之前,警方与校方的态度更多在于息事宁人而非为受害群体捍卫权利、求得公正。这样的解决方法之于个例终究有幸运的成分,对于根除问题不是长久之计。

(二)、女性意识崛起,在反抗过程的利弊得失

1、加剧社会矛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话题成为了媒体“对症下药”的武器。而男女性别之间的话题在近年来则是其中一大元。为了迎合市场口味需求,众多媒体会嗅觉敏感的大肆报道类似案件,甚至为了KPI有“鼓吹男女对立”之嫌,而每每造谣骚扰的案件出现,都免不了一场舆论大战,“不完美受害人”“普信男”等等言语产物加剧着男女性群体之间的对立,让社会的矛盾更加尖锐。麦金农等激进女权主义者甚至开始把男女两性之间最基本的性关系抨击的体无完肤,认为性交本身就是对女性群体的压迫和奴役,如果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受压抑的社会文化结构,实现人类的普遍平等,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终止异性之间的性交行为,反对婚姻、反对生育。若这类极端主义不断发展,在整体上来看将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2、竞争加速尖锐

随着“女性也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打响,中国社会女性群体开始从家庭走出步入社会工作,大量进入公共领域,成为男性群体的共事者,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为工作场所曾经只是男性群体独享的空间。于是部分男性以其性别的优势地位通过性骚扰等方式,妄图使女性更加顺服,增加女性的挫败感,但女性在此过程中觉醒,做出相应的反抗,更加奋发向上,挤掉男性的位置。这样的过程尽管伴随着“就业歧视”“职场性骚扰”,但整体上也加剧了“内卷”,让竞争更加的剧烈。

3、提高社会对言论的筛选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有关谣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llport和Postman的观点,即“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随着女性对于谣言的不断抨击和反抗,作为社会的舆论主体会建立更高的接受阈值,对于事件事实持保留意见,可以有效的削弱谣言的煽动性,让谣言引起的低成本“社死”频率降低。

(三)、反思与建议

1、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

“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福尔克曾这样说。言论自由同样如此。舆论只对有良知的人起到审判的作用,道德往往会成为受害者的软肋,加害者的武器。要从根本上解决造谣等一系列性骚扰案件,必须加强法律惩戒,提高加害人的作案成本。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接受不同见解、不同立场的言论,充分重视每一个人观念的表达,但是网络绝对不是法外之地,刑法规定发帖造谣被转发500次可被判刑,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违反社会治安法。我国对网络相关法律正在逐渐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力度、对谣言的打击力度。

2、学校应当及时干预

近年来,性骚扰造谣事件频频出现在高校中。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过渡之地,更应该保持敏感,树立正确的处理态度,及时干预解决。纵观女性当今社会形象及处境,“田园女权”“马路杀手”“绿茶婊白莲花”,众多带有歧视性的词语被安在女性身上,而学校在正确引导这一栏上的作为缺之又缺,甚至长期将此责任推诿给家庭、社会、大众媒体而神隐。因而引领社会的风气,帮助女性群体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于学校而言亟需改变。

3、提高民众素养

民众是网络谣言进一步发酵扩散的传播人。出于吃瓜和猎奇心理,造谣等类似事件对于民众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是日常生活姣好的“调味剂”,但吃瓜需谨慎,不应让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伤害蔓延的导火索。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若民众都有判别言论真实性的科学素质,且道德水准较高,就不会对谣言进行二次传播,那么谣言传播的威力就会降低;面对人云亦云的谣言时,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客观真相的追求,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张洁梅,唐冰辛.自媒体时代企业网络谣言传播及其治理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03):111-120.

[2]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

[3]张小余.论性骚扰的成因与扩张[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19(01):116-121.

[4]李响.试析高校性骚扰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法律规制[J].天中学刊,2020,35(06):15-2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