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对比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03年非典主要地区 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对比研究

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对比研究

2023-06-29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共性与不同之处,重点对比分析了两次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结合民航为应对疫情影响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初步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应对建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年多来,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本土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在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民航业作为一个高度环境敏感性的行业,此次受到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疫情发生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影响、疫情可能延续的时间、“后疫情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等,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分析和预测,其中,不乏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的对比分析。本文重在对比分析两次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结合民航业和航空公司为应对疫情影响所采取的系列措施,进而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应对的初步建议。

  一、两次疫情的基本情况

  两次疫情均首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被发现,且都在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的冬季。

  (一)非典疫情

  我国非典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和北京市,分别占比约50%和30%。全国有7个地区没有出现病例。境外则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地。

  2002年11月16日,首例非典感染病例出现在广东省,初期非典疫情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经过2003年春运,3月疫情开始扩散到广东周边城市以及华北地区,同时从东南亚传播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大陆从疫区名单中除名。7月,全球确诊和疑似病例数均不再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全球累计患病8422例。

  (二)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12月,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被发现在武汉市。这也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2020年1月19日,确认新冠病毒出现人传人现象,全国各地均陆续出现病例。3月19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首次实现零报告,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汉市累计确诊50005例,占全国病例数超过60%(湖北省占比约84%)。此后,我国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北京、新疆、辽宁等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但都得到有力控制,截至2020年末,我国境内累计确诊病例87071例。

  2020年3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为全球大流行。至今一年多来,全球疫情反复演变、变异病毒不断被发现、死亡病例数仍在快速攀升。截至目前,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7亿、死亡病例超370万例,美国、巴西、印度累计确诊病例超过千万。

  二、两次疫情的防控情况

  (一)非典疫情防控

  2003年2月10日,广东省各主要媒体对非典型肺炎进行了公开报道,非典疫情开始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此时疫情防控措施并未及时到位,还引发了“抢盐”等事件,旅游、演出等活动照常进行。3月-4月,非典疫情开始扩散蔓延后,北京成为重灾区,防治非典变得迫在眉睫。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非典疫情防治工作,非典疫情防控进入了全力应对阶段。5月底,北京市疫情得到初步遏制。

  其中,民航在非典疫情防控中的主要措施包括:2003年4月12日,要求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月15日,全面部署民航系统非典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劝阻确诊旅客登机。4月29日,要求航空公司给予全额退票政策。5月1日,紧急要求加强和规范国内交通、国境口岸卫生检疫,保证交通畅通和物资运输,维护正常的交通和口岸出入境秩序。5月8日,要求保证运输生产有序进行,未经批准不得中断航线经营。5月8日,联合发布《交通工具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及处理原则》,根据交通工具不同以及接触程度的不同,界定交通工具中“非典”病人及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范围。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重点关键防控时间节点和措施如下表:

时间轴

重要防控措施

2019年12月

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被发现在武汉市

2019年12月31日

国家卫健委派派工作组和专家组到现场调查

2020年1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

2020年1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

2020年1月23日

武汉市“封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面打响

2020年1月25日

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2020年1月23日-1月29日

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一级应急响应

2020年1月26日

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各地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推迟开学。

2020年2月2日

武汉市开展拉网排查

2020年2月5日

武汉市3家方舱医院启用

2020年2月10日

建立省际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地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机制,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武汉市以外16个市州及县级市

2020年2月17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020年2月21日起

各地因地制宜陆续调低省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

2020年3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3月25日起,

湖北省有序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2020年4月8日起,

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2020年4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2020年4月30日,

京津冀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

  来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2020年5月份后,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措施经受住了“五一”假期考验,“两会”顺利召开。

  与此同时,在境外疫情防控方面,2月25日起,我国全面加强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对出入境人员严格健康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采样监测。3月4日,国家卫健委每日疫情通报中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情况。3月28日,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入境。4月1日,开始在所有航空、水运、陆路口岸对全部入境人员实施核酸检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民航同样反应迅速,2020年1月21日,民航局即要求各航司、各机场及时修订完善本公司突然公共卫生时间应急处置工作方案。1月23日,发布《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并根据疫情形势调整更新至第七版(详见下表)。1月26日,民航局发布客票免费退改政策,国内各航空公司跟进发布具体方案。2月3日,联合发布做好春节后错峰返程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的通知。此时,距离第一次官方通报疫情时间(1月11日)仅1个月的时间。

 

  民航一直处于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3月10日,启用T3-D作为国际航班保障专区。3月19日,发布关于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从第一入境点入境的公告。这在我国民航史上为首次。3月29日,开始实施“五个一政策”,即,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班。5月8日,CA910(莫斯科-北京)航线凭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材料登机。6月8日,实施航班奖励和熔断措施,同月14日民航局发出南航CZ392航班暂停运行4周指令。7月20日,联合发布关于来华航班乘客凭核酸检测证明登机的公告。9月3日,CA746(金边-北京)恢复直航北京。9月7日,制定国际客运航班增班分配原则。12月2日,制定疫情期间豁免机组成员执勤期、飞行时间限制的办法。12月16日,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熔断措施。

  三、两次疫情对民航业造成的影响

  两次疫情的防控,均采取了隔离、延长假期等降低人口流动的措施,这与民航提供位移服务的属性存在天然的矛盾。加上,疫情对消费、交流等方面的抑制,两次疫情都对民航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已与非典时期大不相同,对民航业的影响更为严重。

  3.1 非典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

  2003年初非典疫情仅限于华南地区时,民航旅客已经开始下降,3月份疫情扩散后,广东、香港等地区下降明显。4月份后,受外国对中国公民在出入境方面的限制,大量国际旅行计划取消,而国内由于对非典传染性的担心致使流动性下降以及各地区采取对疫区人员隔离观察和控制等措施客观上抑制了出行意愿,国际国内民航客运量整体显著下降。加上,非典重灾区的北京和广东是民航两大枢纽,民航业所受不利影响尤其显著。4月份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下降25.7%和17.1%。5月份‚“五一”黄金周取消,民航航班继续减少‚客运量持续大幅度下降,5月前6天航班班次、客运量同比下降超过分别60%和80%。

  但到6月底疫情得到控制后,7月份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开始转正,8月份进入高速恢复性增长阶段,甚至在第四季度旅客运输量仍同比增长25%。从2003年全年看,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8759万次、货邮运输量219万吨、运输总周转量170.8万吨公里,同比均实现增长,分别为增长1.9%、8.4%,3.6%。具体如下表:

指标

2003年

2002年

增长(%)

旅客运输量(万人次)

8759

8594

1.9

国内航线

8078

7756

4.2

其中:港澳地区

341

438

-22.1

国际航线

681

838

-18.7

货邮运输量(万吨)

219

202

8.4

国内航线

167.6

159.5

5.1

其中:港澳地区

10.7

9.6

10.4

国际航线

51.4

42.5

20.9

运输总周转量

170.8

164.9

3.6

国内航线

115

110

4.5

其中:港澳地区

5.7

6.6

-13.6

国际航线

55.8

54.9

1.7

  数据来源:从统计看民航(2004)

  3.2 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

  与非典疫情不同的是,虽然距离疫情爆发已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结束,还在持续影响着民航业。从2020年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上

  客运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正值2020年春运。此前有关部门预计,2020年春运旅客运量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节前客流高峰明显。然而以2020年1月23日(春运第14天)武汉封城为拐点,市场需求呈现断崖式下降。1月25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506万人次,是1月22日(节前高峰日)运输量的30%;民航96万人次,不足节前日均运输量的一半。国际市场方面,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制中国旅客出入境,大量外国航空公司选择退出或暂时停止其中国航线的运营。2020年 1月23日至2月7日,民航运输旅客同比下降62.4%,飞行小时、起飞架次、客座率、飞机日利用率等各项指标均同比大幅下降。境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5月份国内市场开始回暖且一度有希望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受2020年底北京等地局部疫情影响,加上国际市场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始终处于低位运行,2020年全年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约4.18亿人次,为2019年的63.5%。而2020年全球客运需求同比2019年暴跌65.9%,是迄今为止航空史上客运量降幅最大的一年。

  货运方面。虽然疫情初期货运市场也受到冲击,但受防疫物资运输需要、国内复工复产、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因素拉动,货运生产情况虽同比2019年仍有所下降,但幅度远小于客运。2020年全行业完成货邮周转量240.2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8.7%。国内航线完成货邮周转量67.8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3.6%,其中,港澳台航线完成2.0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6.4%;国际航线完成货邮周转量172.33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6.7%。

  2.航空安全上

  疫情给民航业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安全责任;疫情导致航班调整规模大、范围广、频率高,航班运行中的变量较多,保持安全的难度有所增加;航班量,特别是国际航班航班量大幅减少,对人员技术水平和飞机适航性保持等造成不利影响;境外航空服务提供商的保障能力下降,对国际航班运行保障造成不利影响。

  3.经济效益上

  一是疫情导致航空客流呈断崖式下跌,市场需求低迷,运输收入大幅下降,民航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据民航局统计,2020年全行业营业收入比2019年下降41.1%、亏损近1000亿元,航空公司营业收入比2019年下降41.9%、亏损近800亿元,机场营业收入比2019年下降28.1%、亏损过200亿元。

  二是受隔离、分流等政策影响,航空公司机组等资源快速消耗,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生产规模萎缩,定成本无法分摊。

  三是市场需求下降、票价水平低使得航空公司现金流入匮乏,又加上部分时段为旅客提供的免费退改票服务,航空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四是疫情反复使得航空公司经营始终存在不确定性,航空延伸产业如航食、机务等也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响,行业复苏进程缓慢。

  四、应对建议

  民航业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行业,有民航运输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2倍左右的说法,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极易造成民航业的波动,除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外,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均会对民航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应仅局限于“疫情”这一单一层面,而应该从更全局、更长远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民航业抗风险能力,这也应当是民航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是要立足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民航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这一基本前提,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民航业的可为之处,坚定行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推进民航强国建设。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优化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和枢纽功能,支持航空货运发展,提供更为安全、高效、优质的航空客货运输及上下游服务;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航空市场结构改变的契机,通过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等提高在国际民航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要持续提高民航发展质量,增强应对风险的“内功”。首先,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民航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更高的安全水平为基础,因此越是困难时刻越应守住安全底线,不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确保持续安全。其次,我国航空公司原本就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利润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航线长期亏损等问题,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作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三大航,必须提高经营“格局”,不追求短时间的“流量”、不搞价格战等低效竞争,而是将力气下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把握疫情对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创新利用新技术推出优质产品,精准满足并引导创造市场需求,真正提高竞争能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则应加强市场引导,完善运价等管理措施,让市场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要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场保障能力。

  三是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系统提升民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重大外部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一是,在疫情防控初期,民航有力保障了人员和物资运输,发挥出了航空运输快速高效的优势。全行业要认真总结保障经验,持续完善应急保供的运行机制,以更好发挥作用。二是,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民航局第一时间发布技术指南为航空公司、机场防控疫情提供行业指导,并基于民航实际需求,积极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争取机组隔离等方面的政策偏离,有效阻击了疫情通过民航途径传播。因此,应探索建立全行业的统一协调的应对突发重大外部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协调机构,与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应急管理统一纳入行业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三是,应急管理要时刻“厉兵秣马”,要建立应急物资、运力等资源的保障体系,以便“战时”及时调配;要加强应急管理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建立“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还应加强应急管理研究,为应急管理做好理论储备。(作者:李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