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领域亮出人工智能应用“成绩单” 85%中小学将建成智慧校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年税务师什么时候出成绩 北京教育领域亮出人工智能应用“成绩单” 85%中小学将建成智慧校园

北京教育领域亮出人工智能应用“成绩单” 85%中小学将建成智慧校园

2024-07-11 1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开设《AI问学》选修课

2023年中小学“空中课堂”累计学习人次830万次;目前450所中小学开展了“双师课堂”……昨日,本市教育领域亮出人工智能应用“成绩单”,明确本市将开展全市智慧校园达标认定,实现智慧校园达标率85%的任务目标,并遴选第二批60所左右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空中课堂”累计830万人次学习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教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和教育资源高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初步形成了多点突破态势和规模应用效应,发展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据介绍,早在2003年,北京市首创北京教育资源网,是全国最早开展资源开发与汇聚的省市。近年来,本市持续整合汇聚高质量数字教育教学资源超百万例。同时,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地区,不断完善北京智慧教育平台服务功能,丰富中小学“空中课堂”资源,汇聚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1.5万节数字课程,支持“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切换,2023年,平台累计学习人次830万次,线上学习总时长1.6亿分钟。本市还依托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实现教师服务在线流转和共享,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多样的在线学习辅导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注册1.5万余名教师,参与辅导教师9044人,辅导学生13.7万余人,学生满意度达9.8分(满分10分)。

    系统智能批改减轻教师负担

此外,本市探索实践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搭建AI英语听说课堂,实现即读即评即反馈,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作答准确性、流畅度、完整度等多维度的评测统计数据,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东城区、密云区等十四个区建设了英语听说教考平台,近800所中学开展了28000次模拟训练。 本市还推动“以智助教”,驱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其中,“双师课堂”应用成效逐步显现,实现名师在校际之间线上流转、共享合作,助力集团化办学和义务教育薄弱校发展。目前,北京市450所中小学开展了“双师课堂”,全市占比28%,常态化进课表的中小学数量299所,占比19%。

本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作业数据监测与分析,助力“减负增效”。以东城区为例,该区基于题库开展数智化学业质量评价,对学生进行精准学情画像,近两年有22所学校开展课上练习和课后作业,共布置作业16504次,采集学生作业数据400余万份。通过系统智能批改帮助教师减轻27.32%的批改负担,帮助教师和学生记录采集错题占总题量的18.51%。

本市还鼓励学校以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依托,构建人工智能特色课程体系。比如,中关村第三小学基于目前市面的多种基础大模型平台,构建本校的模型平台。自主设定专用的“知识库”内容,目前已制作出“小学信息科技课标助手”“小学语文学科课标助手”等几个专用模型。

    将遴选第二批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市教委将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手段,支撑首都教育改革创新。本市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精准作业、自主学习、教育评价、教师研修、管理服务等核心场景,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研发机制,打造教育教学应用新场景,提升育人水平;开展全市智慧校园达标认定,实现智慧校园达标率85%的任务目标。遴选第二批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60所左右),承担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研等试点实验,引导学校创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新型学习环境与学习样态;大力开展跨学科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利用新技术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实现不同学科间教育教学融合,形成课堂教学新质生产力。

本市还将深化教育大数据基础,提升教育数据质量,实现“一数一源”和统一管理。研发教育数据大脑,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全息画像,服务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聚焦学位预测、招生入学、教学质量、体质健康、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以数据驱动教育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实现广义的教育“未诉先办”;建设首都教育新地图,打造新型教育“学习圈”“消费群”,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拉动教育新消费,推动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摄影/本报记者  郭谦

    现场

    中学开AI课程 学生发起大模型使用倡议

“帮我生成一幅海平面上升的图片。”昨日上午9时,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AI问学》选修课上,同学们正在用生成式大模型就“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与应对”相关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第十八中的课堂上,人工智能课程正在逐渐运用到教与学的全过程。

课堂上,同学们通过与生成式大模型的互动,不断搜索出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内容。“我们小组主要从世界、国家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面对全球变暖,我们该采取的举措。这个过程中我们用AI助手进行资料查询、信息检索和梳理等。”该校七年级1班的王乐琪告诉北青报记者,生成式大模型的使用提升了信息检索的效率,也让小组的信息获取更加系统。

该选修课相关负责人赵建光老师介绍,该课程是今年春季学期新开设的,每学期共16课时。课程内容是引导学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问、学、辨”的过程。以“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与应对”课题为例,课堂上80%时间都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寻求方案,解决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真实问题,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共同体不仅包括师生、生生,还有人机互动。”赵建光老师介绍,下学期,学校还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增加一些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开设AI课程的缘由,赵建光老师表示,在今年寒假,该校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调研,有63%的学生知道并使用过相关的工具,甚至有学生用大模型完成了部分寒假作业,所以老师们意识到必须要开设一门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AI、善用AI。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为了避免同学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出现偏差,同学们主动发起“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生生活应遵循的原则”倡议。倡议内容包括要主动地去思考、提问、研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防止学习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上瘾或依赖,确保足够的社会互动等。

【责任编辑:陈戈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