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53一化三改的意义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

2023-04-24 1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

 

 

摘要

 

1949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

的胜利,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在民主革命遗

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于

1953

年正

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造”

的总路线,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式确立,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因此,

“一化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

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从建国初期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一化三改

造的历史必然性,

并进一步以陕西省农业、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等为例,

讨论一化

三改的主要成就。最终总结得出一化三改造的伟大意义、经验教训。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必然性

 

经验教训

 

伟大意义

 

 

一.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背景)

 

建国之后,

新中国百废待兴,

面临诸多困难和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1953

年,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造”

的总路线――

“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间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

为什么选择在这一时期提出过渡?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形式的工业化?

又为何要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本文从横向与纵

向两个角度出发,

纵向上分析历史发展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促成作用,

横向上分析

社会主义改造的种种必要条件,尝试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的三种主

要政治力量――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其中,中国共产

党作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主张将革命分为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

式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

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革命。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斗争,推翻

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也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前

提: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

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等

等。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

的条件。而此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