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到1976年,中国怎么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49年中国经济情况 1956年到1976年,中国怎么了?

1956年到1976年,中国怎么了?

#1956年到1976年,中国怎么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1956年到1976年,中国怎么了?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层面有这样一组数据:1亿户小农经济,并且由于长时间的社会动荡,经济脆弱,民生凋敝,生产水平和前代相比,仍是二牛抬犁的状况(在现在的山区农村,这种情况仍比较普遍),工业基础只是起步。全民唯一可以自豪的是: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满腔热情,我们信心满满。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摆在中央领导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如何强国?民族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历程。

从1951年到1956年,中国在恢复生产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完成了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从1956年开始,中国进入迷茫、混乱、躁动的20年,一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又可划分为1956年到1966年、1966年到1976年两个“10年”。

其中第一个“10年”的主题是“人胜天”,基本特点是不顾客观规律的蛮干、胡吹,大跃进、浮夸风,放卫星、发火箭、三年赶英五年超过美。全国都吹,情形和“皇帝的新装”很近似,谁不吹就成了那个“孩子”。

第二个“10年”,主题是“斗”,基本特点是无法也无天,古人、经典、领导人、知识分子,地主和商人出身的人,只要不是一穷二白的底层农民和工人,都在批斗之列,连迷信千百年的神灵都斗,工人农民互相也斗。只要有斗的风向,瞬间就会形成斗的潮流,中华大地上,只有一个人不在斗之列,而是斗的依据,就是毛主席。

那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会走这样的二十年?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49年建国到1956年这段时期说起,就经济现实来看,这一段时期应该是对当时中国经济各业(主流还是自给自足农业)的修复与发展,并同时发展与建设新生行业。在各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之后,中国陷入了迷茫,高层也迷茫了。

按照世界的发展轨迹,当时中国经济应该改革开放,发展现代之多元立体交互的网状经济——市场经济,并进行制度改革,同时继往开来构建新时代思想与科学体系。但在当时,谁也不知道中国到底怎么走接下来的路,包括毛泽东主席。

以毛泽东主席敏锐的历史感知,他或许觉得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面临“历史周期律”重演的关键时刻,就是历朝历代建国,经济可以在较短的休养生息和发展之后达到一个顶峰,但随后国家会逐渐衰落并消亡,中国的历史更替均逃不出这一规律。

为什么中国会重复历史周期律,核心原因是经济与制度决定的。中国传统经济是以农业主、以家庭为单元的自给自足经济,在此无数自给自足经济单元之上,架构中央集权政权。理想的中央集权社会之民间是“耕者有其田”,没有地主兼并势力或者很少,政府层面没有专权阶层,更不会出现专权阶层与兼并势力勾结的情况。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与皇权单线联系,中间由皇权的执行阶层维持联系。这样的社会结构,一旦中央财富饱和,与自给自足经济单元的联系就会弱化,并且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众失去土地和生产基础、兼并势力形成,而权力结构层面的专权阶层也会形成,土地兼并势力与专权阶层变相纠缠,互相依赖和支持——有些专权阶层本身就是兼并者,整个中央集权社会结构就会被逐渐瓦解。

兼并势力和专权者的出现,在中央集权社会是不可阻止的,朝代更替的实质就是兼并势力与专权者兴起,导致民不聊生、政权逐渐走向瓦解,后起的朝代基本就是在消灭兼并势力与专权者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当财富达到顶峰之时,兼并势力与专权者就又会形成,朝代就这样轮回。

关于兼并势力和专权阶层为什么会周期性出现,核心原因是中央集权的政权被动承受财富,对于经济层面的人力、物力变化情况从来不能做到有效管控,比如某个县大旱很多人饿死、另外的人流离失所,有些人会乘机掌握大量土地,但中央的税收情况却不会随而变化,于是很多人就不得不脱离政府的管理体系,而租种地主的土地,给地主缴租,地主与掌权者勾结,政府所得就要减少,越来越多的财富与人力脱离政府体系,社会越来越乱,政府力量越来越衰弱,社会就面临解构。

展开全文

从中央层面来说,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滞留,中央就开始消极应对民间经济,管控也越来越模糊,等到财富耗费殆尽,想要重新与民间建立联系的时候,已经不再可能,于是只能消亡。中央集权社会的财富从来不曾被有效投资以形成良性循环。

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应该感觉到中国可能会陷入又一轮历史周期,应该的做法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让人力和物力各自优化集中、公平竞争,从而让财富不断递增,但这些必须学习西方才可以,在当时学习西方,那纯粹没有可能性,相反,因为西方存在,中国在情绪上更要另做一套,还要快速超越欧美,中国在经济与社会规律面前越来越偏离正规。

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谁也不知道中国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毛泽东主席将希望寄托在“积极性”、“干劲”之上,他认为只要有理想,大干特干,就一定会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基础正在于此。

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他默许全国放卫星,放火箭,一向实事求是的他认为不能伤害人民积极性,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在这过程中,他祭起他突破历史周期律的第一法宝“民主”(当年在延安时期,他回答黄炎培如何摆脱历史周期律时所说)。毛泽东主席依赖人民的团结与积极性建立了新中国,他深信再次依靠人民的积极性与“民主”也可以摆脱历史周期律,让中国实现质的飞跃。

由于忽视了基本的经济规律,也忽视了民主的基本基础——市场经济(人们只有实际参与市场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才会也必然会要求社会权力,众人的社会权力要求折衷,统一执行,就是民主),所以中国不仅搞乱了经济也搞乱了民主(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基本观念都不具备民主的要求)。

在1956年-1966年这10年的努力过后,中国经济不增反降,毛主席认为人民思想实现还未转化,需要深度洗礼,于是中国进入了“文革”,在思想上卸掉一切包袱,破除一切束缚,发展到攻击一切,从而将盲动的范围与“无序度”增大,造成整个国家的“十年浩劫”。

56年——66年,中国陷入经济层面的盲动,66年——76年,又将盲动的范围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此后的两年,是面对盲动之后的一片狼藉而归总教训、理性反思的时间。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及经济现代化的问题,在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终于逐渐回到冷静、客观的立场上来(以传统自给自足生活观念支持的“社会主义”激情趋向衰落)予以面对,开始在重视经济现实的基础上,逐渐正视经济规律,解放思想、谋求发展。

欢迎扫描关注邵旭峰微信——只讲真话的高地,互动交流。微信号:shxf9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