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智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49-1978总结 民生智库

民生智库

2024-05-10 04: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文旅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 收录于话题#智库报告22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波澜壮阔,百年风雨兼程。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顽强拼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最早专注于公共事务领域的社会研究智库,民生智库以“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为己任,组织专家队伍对中国百年民生发展历程开展了专题研究,回顾百年征程,梳理发展脉络,总结基本经验,展望未来趋势,撰写出建党百年民生研究系列报告,从今日起将陆续发布。今天推出《百年民生路系列研究——中国旅游百年发展历程回顾(1949—1978)》。

中国旅游业百年发展历程回顾——

1949-1978:政治接待阶段

1

发展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其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较为落后,国家发展百废待兴。出于对国情背景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现实状况的综合权衡和考虑,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国际事务主要是与前苏联、东欧及亚太地区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该阶段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使命,目的是增进友谊,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政策环境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这一阶段核心圈层政策高频特征词汇主要集中于“管理”“申请”“居留”“过境”等;外围圈层高频词主要集中于“外交部”“办理”“签证”“证件”“规定”“接待”等词汇。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虽然国家开始接待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但是大多必须通过外交部办理相关的手续,很注重对外国人出入境和在国内旅行行为的约束。例如1955年外交部的《关于改进外交人员“旅行证”的意见》明确指出外国驻华的外交公务人员只能在开放的地区旅行,并且需要本人的外交官证、公务人员证或者外交部给予登记签证的护照。

2

发展状况分析

(1)中国旅行社的创建

旅行社的兴起及发展过程反映出旅游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式演变轨迹。1949年10月成立的华侨服务社是新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主要职责是为回国探亲访友的海外侨胞开展接待工作。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正式及民间外交关系的推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1954年4月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地区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其成立背景及初衷便是为了做好外国自费访华者的接待工作。出于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华侨服务分社进行统一管理的考虑,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在1957年4月成立,并在1974年重新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2)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国务院为加强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和领导,于1964年6月成立新中国最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旅游事业。自此,中国旅游业具备了专门职能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我国旅游事业及旅游经营活动开始步入规范导向的发展轨道。秉持“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和“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的政策方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在机构设置上表现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即“局社一体”,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

(3)旅游市场基本情况

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1965年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外国旅游者接待规模12877人次。此后,新中国旅游业在国际“冷战”和国内“文革”的影响下,接待人数逐渐减少,外国游客几乎断绝,每年接待量只有300~400人。一直到周总理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之后,我国旅游事业开始恢复,到1976年接待外国旅游者近5万人次。此外,到1977年,全国旅游涉外饭店仅137座,客房1.5万,床位数仅3万张,旅游发展底子较薄;全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为57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2.62亿美元。

3

发展特点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29年),在外事接待的使命履行过程中,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扮演着外交角色,为国家的外交关系服务,“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三是发展类型主要为有选择的入境旅游;四是发展方式主要为政府干预方式,即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作者:民生智库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

编辑:民生智库连雪红

——END——

原标题:《民生智库 | 百年民生路系列研究——中国旅游百年发展历程回顾(1949—1978)》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