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线上化时代如期而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20年美国平均工资 保险行业线上化时代如期而至

保险行业线上化时代如期而至

2023-05-09 1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从全行业的高度对保险科技发展予以梳理规划,并定下一系列数字化目标,包括“2025年保险业务平均线上化率超过90%”。这意味着保险行业业务线上化已经深度完成,保险科技企业需要深度挖掘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核心资源”,推动技术变革与业务创新,进一步驱动保险业务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2021年12月3日,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提升,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保险保障,加大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

从全球来看,保险科技领域的投资方兴未艾。韦莱韬悦发布的简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金额总计达74亿美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71亿美元;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金额增至48亿美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89%,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210%。

据零壹智库的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保险科技股权融资数量为86笔,环比减少12.2%,同比增长33.3%;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约205.7亿元,环比增长28.2%,同比增长52.8%。数千万元的融资有33笔,为获投最多的金额区间,总额15.8亿元;数亿元及其以上融资有38笔,总额约189.6亿元,其中数十亿元的融资6笔。

此外,C轮及以上融资共10笔,融资金额为43.3亿元;战略投资项目13笔,金额约为51.7亿元,为数额最高的阶段。从区域看,美国获投34笔,总额达90.8亿元,在数量和金额上均最高,分别占比39.5%、44.2%;中国获投9笔,总额43.5亿元,占21.1%;印度获投4笔,总额16.9亿元。

事实上,2013年以来,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额与日俱增。从韦莱韬悦发布的数据看,2013年-2020年融资金额和交易数量均在逐年上升,融资金额从2013年2.76亿美元飙升至2020年71.08亿美元,增长超过24倍;在交易数量上,增长近7倍(图1)。

保险科技融资在地域多样性上也继续增长。韦莱韬悦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有来自35个国家的保险科技企业获得投资,2021年第一季度为26个国家。

2020年,全球共有6家保险科技企业成功IPO,市值超过1200亿元。2021年3月、6月,Oscar Health和Bright Health的上市,更是再次将保险科技概念烘托至顶峰。2021年,美国本土至少有6 家保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

2021年5月7日,“中国保险科技第一股”水滴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也为众多中国保险科技公司打开了更大的增长空间。尽管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上市当天股价破发,2021年12月19日收盘价1.42美元,较IPO发行价12美元跌去88%,但其仍是中国保险科技行业的重要标杆。

未来10年中国保费增长或占全球三成

安联集团发布的《2021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保险市场将强劲复苏,预计保费收入增长可达5.1%。中国保险业将再次引领全球保险业增长,预计将实现13.4%的强劲增长。

报告显示,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保费收入达到3.73万亿欧元,同比下降2.1%。2020年,中国实现保费收入4630亿欧元,较2019年增长4.2%,成为全球少数实现保费收入正增长的市场之一。2021年,中国有望再次成为全球保费增长引擎之一,保险市场预计将出现13.4%的强劲增长。其中寿险保费有望增长14.3%,财险保费有望增长11.8%。

“安联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全球保费增长的1/3将来自于中国,安联集团坚持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和长期承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总经理索玛斯阿尔汀(Solmaz Altin)说。

2021年5月18日,保险科技服务平台i云保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保险新周期-保险用户需求新趋势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保险行业数字化升级已步入第三阶段,相较于之前的保险信息化建设,保险体系中的核心系统已完全升级,新一代核心系统将满足全域数字场景中保险科技的应用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机构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自2018年以来,保险业信息技术累计投入达941.85亿元。2019年和2020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总规模分别达319.5亿元和351亿元。

从投入比例来看,中国保险行业科技投入仅占保费收入的不到1%,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诉求更加强烈,艾瑞预计未来几年保险科技投入仍将保持近15%的增长速度,到2023年投入总规模将达546.5亿元。

2025年保险业务线上化率超90%

行业协会对保险行业的科技转型更是规划了具体目标。

2021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保险机构下发《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从全行业的高度对保险科技发展予以梳理规划,并定下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行业平均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线上化客户比例超60%;核保自动化率超80%;理赔自动化率超40%;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90%;保险信息技术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率超1%;信息科技人员数量占正式从业人员数量比率超过5%等。

《征求意见稿》在重点工作中提出,“加强大数据应用,充分释放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同时,“在合法合规、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使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2025年保险业务平均线上化率超过90%的目标,更是意味着保险业务线上化已经深度完成,为将来信息技术驱动的保险业务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方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提出,大数据是保险科技中的“基础性战略核心资源”,深度挖掘数据能够推动技术变革与业务创新。随着保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信息技术与保险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行业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创新要素”的核心地位,降低应用门槛。

的确,作为典型的数字密集型产业,保险的“大数法则”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数字属性。相比其他金融产业,保险产业链链条较长,往往涉及多方参与者,目前依然有很多环节存在较多的人工干预,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产生数据孤岛,不利于行业的升级改造。

为了促进保险数字化的迭代升级,近年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点均涉及了“鼓励保险数据应用”(表1)。

2021年12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保险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保障,依托再保险服务体系,为科技保险有效分散风险,鼓励保险经纪机构积极发展科技保险相关业务。

该指导意见更是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培育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选配具有科技行业背景、科技金融专业知识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加快引进培养懂科技、懂金融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强化科技领域行业研究。探索对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国家科技专家库服务系统等,通过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等方式,组织内外部科技专家参与科技金融业务评审,交流专业咨询意见。

目前,中国保险科技行业正在由单一的“互联网+保险”式业务支撑,向互联网思维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引领行业发展方式转换,科技思维与技术已经渗透到保险的各个环节。更应该看到的是,作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保险科技有效推动了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保险业务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推动大数据技术在保险业务全价值链的深度应用,进而带动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更是每一家保险机构的核心战略目标。

盈利难题待解

根据Oliver Wyman的报告显示,科技从三个方面对保险业产生影响:一是完善在传统保险主张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运营模式;二是对影响保险主张及影响客户体验的现有保险产品进行技术升级;三是对业务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将保险植入到一个生态系统中。

根据INSLAB发布的《2020中国保险科技100强》榜单显示,蚂蚁金服保险、平安壹账通、众安保险分别位列榜单前三,美团金服、泰康在线、信美相互、京东安联、中科软、慧择网、北明软件占据第六至第十名。前十名企业多集中在科技集成和互联网新中介领域。

但从中国保险科技前100强分布的领域大类来看,数字化运营和服务企业数量有50家,占据了一半的份额;互联网新中介和科技集成企业分别有36家和13家。由此可见,排行榜中头部企业多集中于科技集成领域,尾部企业多集中于数字化运营和服务领域。

不过,截至目前,大部分保险科技公司仍然忙于跑马圈地,尚未进入盈利阶段。

招股书数据显示,成立5年以来,水滴公司一直深陷亏损“泥淖”。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水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和6.64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近12亿元。

持续亏损背后,是水滴公司持续高企的营业成本和费用。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的三年,水滴公司运营成本和费用分别为4.26亿元、17.05亿元和35.2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0.05%、106.64%,其中,营销费用三年投入合计近30亿元。

追溯公司营收来源,可以发现保险商城业务为其带来了高速增长的营收数据。这三年里,公司通过保险商城产生的首年保费(FYP)分别为9.72亿元、66.68亿元和144.26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消费者总数也从2018年的170万人增至2020年1920万人,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净收入2.38亿元、15.11亿元和30.28亿元。

但新业务的快速增长仍未能给水滴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整体盈利,而且公司招股书中披露“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持续下去”,并预计随着业务发展、吸引用户、技术创新等,可能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时间来实现盈利。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保险经纪公司慧择控股(HUIZ:NASDAQ,以下简称“慧择”)公布了未经审计2020年四季报及年报。财报显示,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2020年四季度公司亏损2696万元,同比扩大,全年也由盈转亏,年度亏损达1829万元,盈利大幅下滑69.1%。

2021年上半年,尽管慧择的业务规模继续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1%至9.5亿元;但受包括市场渠道费用在内的营业成本快速上升影响,上半年亏损继续扩大,达到4866万元;另外受行业环境影响,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7%至2.2亿元,亏损7718万元,也呈同比扩大态势。

亏损的主要原因,从财报中也可窥探一斑。根据财报,2021年上半年,慧择的营业成本为7.1亿元,同比增长145.5%,高于营业收入97.1%的增幅。公司也在财报中表示,营业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扩大市场渠道以获取客户流量。

同样的情况在美国头部保险科技公司中也普遍存在。

2020年7月成功IPO的美国著名保险科技公司Lemonade的经营状况也存在同样的难题。Lemonade主要在美国提供房客、房主、宠物和短期寿险产品,在德国、荷兰和法国提供责任险产品,以其AI技术应用和独特的商业模式为主要特点。

2017年-2020年的四年间,Lemonade的总保费分别为900万美元、4700万美元、1.16亿美元以及2.14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422%、147%以及84%。但收入增长赶不上成本增加,因此公司净亏损也在逐年增加,2017-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800万美元、5300万美元、1.09亿美元和1.22亿美元。

Lemonade的主要问题也在于获客成本。该公司2020年的获客费用为8040万美元,约占总支出的1/3。相较于2019年,这一数字下降了8%左右。但在客户数量方面,2020年公司用户数量约为100万名,较2019年的约64万名增长55.6%,而2019年的用户数量较2018年的31万名增长108.2%。换句话说,2020年的用户增长率仅为2019年的一半,对应到获客成本上,大致可估算2020年单个用户的获客成本为2019年的两倍。

创立于2012年的Oscar Health,是一家围绕技术平台构建的健康保险公司,2021年3月3日在纽交所上市。这家备受行业和市场关注的创新公司,也未能摆脱“亏损”魔咒。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公司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88亿美元、4.62亿美元,净亏损分别达2.6亿美元、4.07亿美元。

现阶段,急于跑马圈地的保险科技公司们,很难同时兼顾规模和盈利。未来可能还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它们才能进入盈利周期。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