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罗湾海战: 鲜为人知的明朝与荷兰之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670年荷兰拥有的海船吨位是英国的3倍 料罗湾海战: 鲜为人知的明朝与荷兰之战

料罗湾海战: 鲜为人知的明朝与荷兰之战

2024-07-11 0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战对象:葡萄牙

明朝嘉靖元年(1522 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朝水师与佛朗机海军发生了一场海战——西草湾之战(或茜草湾之役),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葡萄牙人逐渐放弃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

3.

露梁海战

作战对象:日本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1598 年),在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露梁海战。

最终全歼日本舰队,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打得日本国力一蹶不振,对战后朝鲜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注意这不是鸣梁海战,此次战役中中国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李舜臣双双捐躯的那场战斗,而鸣梁海战则发生在 1597 年 3 月。

4.

收复澎湖之战

作战对象:荷兰

万历三十年(1602 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争夺东方殖民地。天启二年(1622 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朝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发动了澎湖之战。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水师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23 年)11 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天启四年(1624 年)2 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7 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8 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5.

料罗湾海战

作战对象:荷兰

1633 年 7 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继续开战,此无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绝,参战的荷兰舰队 9 艘以及荷兰招揽的 50 多艘海盗舰队全军覆没。

料罗湾海战是荷兰人在远东空前的惨败,郑芝龙的水师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郑芝龙的令旗,否则将被抢劫。从此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 12 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这对当时欧洲的海上霸主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

6.

郑成功收复台湾

作战对象:荷兰

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 1661 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亲率 2.5 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

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 1662 年,荷兰在台湾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明朝的海军影响力一直从建立持续到灭亡,明朝初年,中国拥有一支 3500 艘战舰的海军,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1373 年和 1374 年明朝水师两次追击倭寇直至琉球群岛,1409 年在北部湾击败越南海盗。

在郑和的第六次海上远征中一支中国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分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使节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国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的大明海外帝国。但伟大的霸业在十五世纪中叶开始衰落。

恰巧处于清朝之前的明朝,由于存在时间较长,并且已经同崛起的几个西方海权国家都有冲突和交集,便成为了重点的描摹对象。其中,又以盛极一时的荷兰人特别容易成为拿来开涮的对象。除了荷兰人本身在当时的世界航海贸易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外,一度占据澎湖与台湾等地,引发与明朝水师之间的冲突,也是重要的历史依据。

当我们重新翻看双方对于此类冲突的记载,便不难发现。当时明朝在与荷兰人的海上冲突中都表现的差强人意。被网络舆论塑造出来的无敌大明水师,在历史上的真实表现,其实并非如此。

羸弱的海战配置

明代前期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示意图)

虽然明代在建立过程中曾经依仗长江天险作为主要地理屏障,也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中与割据荆湖的陈友谅发生了大规模的水战,但在海战领域并无什么建树。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对手中,也仅有苏南张士诚和浙东一带的方国珍手下具有一定的船队。因而明朝在一开始便力主执行非常严格的海禁政策,寄希望于通过物资封锁策略来打击盘踞沿海和岛屿上的敌军。最终,海禁政策成功的让明朝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却也注定了明朝始终难有动力和意识去发展一支具备足够实力的海上力量。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欧洲人用不断更新的航海知识开拓海疆,也为自己不断升级换代各种新式船舶与海战武器。当这些欧洲人于十六世纪初闯入中国传统的海上势力范围时,明朝已经没有足够能力组织海上力量进行阻止。被葡萄牙殖民者夺取首都马六甲城的当地苏丹曾经派出使节向远在北京的朝廷求援,却只能得到明朝官方严正抗议式的口头支援。

一直到十六世纪中后期,明军才通过缴获、仿制和走私等方式,获得了一些西方的弗朗机火炮和新式前装大炮。但这些已经在西方被汰换的武器并没有帮助明朝水师获得本质性的战斗力提升。

明朝水师最好的战船---大福船

进入十七世纪,新崛起的荷兰与英国逐渐开始进入亚洲地区,并深入南洋与中国沿海,希望加入并垄断贸易航线。这样不仅会与已经在亚洲有着广泛利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发生冲突,继续对开放海洋贸易持保留态度的明朝也势必与之产生摩擦。

糟糕的临场表现

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1年,首先闯入中国沿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就与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交火过。三年后,又一支荷兰船队摸索到了台湾附近的澎湖列岛,成功在这里暂时落脚。此后以此为基地的荷兰人努力同福建地方官交涉,希望能够取得贸易权。在吃了一鼻子闭门羹后,不得不在给养耗尽前撤退。此后的十多年里,荷兰人主要在印度洋和南洋等地进行攻掠,包括占据了后来的荷属东印度首府巴达维亚。一直到1622年,荷兰人才再次派出13艘大小船只,会同2艘英国船一起北上中国沿海。

17世纪早期的荷兰战船

这支船队首先尝试攻取澳门,结果再次战败撤退。于是在遣散了一些船后,余下的船队来到了澎湖列岛。由于深知明朝的严厉态度,荷兰人一改过去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小心谨慎的态度,肆虐沿海。不仅封锁和攻击重要的港口厦门,还在沿海巡航捕捉中国渔船和商船。面对荷兰人的突然发难,明朝水师毫无作为。他们不仅难以在沿海保护中国船只,还在厦门港内,同商船一起被击沉了七八十艘。面对装备着后来被明朝人称为红衣大炮的荷兰武装商船和快艇,明朝水师深知战斗力远远不如,一直避而不战。福建当局只能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让荷兰人去台湾驻扎,离开澎湖。结果,发现台湾条件太差的荷兰人一直拒绝离开。

荷兰人所绘的台湾与澎湖

1623年,新到的封疆大吏南居益一面在金门等地屯集近万的兵力,一方面为荷兰人精心设计了一场鸿门宴。荷兰驻澎湖的司令弗朗斯受到诱骗,带着2艘单杆小船赴厦门与明朝当局谈判。结果在宴会上,所有荷兰使团成员被明朝官方下药灌醉后扣留。接着50艘火船按计划攻击了2艘荷兰小船。结果依然让其中的一艘逃之夭夭。

第二年,完成集结的明军在水师帮助下终于开始进攻澎湖。利用荷兰人兵力稀少,船只所剩不多的机会,将对手封锁在港湾内。但主要战斗依然由登陆的陆军进攻荷兰人的临海要塞,不仅进展缓慢,还需要继续增兵三次来围困。最终,还是荷兰人因缺乏补给,不远死守当地,才撤离了当地。整个过程中,明朝水师只给荷兰人留下数目众多的印象。而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盗首领郑芝龙,也在此战中接受明朝招抚,初露头角。

巡航中的明朝水师船队

十年后的1633年,已经成为明朝水师一员的郑芝龙打头阵,领导了著名的料罗湾之战。战前,荷兰人的船队有着19艘武装商船的规模,却由于搁浅、事故和执行其他任务,损失了7艘。整支船队的主力是海盗头子刘香的中国海盗船队,也不过50艘。明朝水师的第一波26艘战船在与荷兰人遭遇后招致了惨败。

荷兰人在料罗湾的损失其实非常轻微(示意图)

接着第二批30艘大型战船又被5艘荷兰商船全部摧毁。最后,明朝水师依然使出了夜间火船袭击的拿手好戏,集中130艘战船围攻对方。结果7艘火船再次被荷兰人的舰炮全部击沉。不甘心失败的明朝水师此后反复发动火攻,终于逼退了难缠的荷兰人。整个战役中,明朝水师仅仅俘获了1艘荷兰小船,焚毁另外1艘。但因为大量杀伤了战斗较弱的中国海盗船队,焚毁多艘海盗船,而再次宣布大捷。其实在整个战斗过程中,自己损失的大小船只也有近200艘之多。战后,荷兰人基本就取得了在福建当地贸易的权力。

收复台湾也难挽回颜面

郑成功收复台湾

很多人或许会把后来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击收复台湾,击败当地的荷兰守军作为明朝水师战斗力强劲的证据。然而当时,整个台湾的荷兰守军不到2000人,战船数量也少。位于巴达维亚总部的荷兰当局又对支援台湾毫不上心,甚至忙里偷闲的再次派船队攻击澳门。最后,依然是因为弹尽粮绝,荷兰人才获得了荣誉撤退的待遇。郑成功一方的损失远大于荷兰。1633 年料罗湾海战荷郑双方交战的舰船之比为 8:150,而1661年的复台之战4:60。

事实上,明朝在其立国的近三百年历史上,相当长时间一直努力维持严格的海禁制度。这不仅让造船业受到打击,也连带着让以水师为主的水面舰队难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十六世纪后期,明朝曾经有限的开放了海禁,允许贸易。甚至战船本身也得到了一些西方传来的火器,升级了武器系统。然而这些还无法在整体上提升明朝水师的实际战斗力。

西方人笔下进军台湾的郑成功部队

公元1633年,距离明朝灭亡已经只剩下仅仅十年的时间,国内旱灾频繁爆发,瘟疫猖獗,流寇不断,关外满清铁骑屡屡扣关,明朝大厦将倾,而此时遥远的东南沿海,日益强大的西方殖民国开始了对华的侵略战争,为首的就是荷兰。

海上马车夫的雄心

在英国成为世界霸 主之前,荷兰则是西方实力最强的国家。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很多的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荷兰是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与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同,荷兰的资本主义是商业资本主义。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其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四国之和,成为名副其实、横扫大洋的海上霸王。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

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方贸易。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这一地区的贸易,还一度侵占我国的澎湖、台湾。在美洲,

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今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在非洲,荷兰在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在那里开辟种植园,保证过往船只的淡水、粮食的供应。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称当时的荷兰为“海上第一强国”。

公元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荷兰军队占据台湾,开始在台湾岛内筑城。荷兰曾多次向明朝提出,由荷兰垄断明朝海外贸易的无理要求,都被明朝严词拒绝,荷兰因此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这个世界海洋霸主,决心用武力逼迫明朝就范。公元1633年(明朝崇祯六年),一场明朝和荷兰之间的大战终于爆发。到崇祯皇帝时,明朝海军的综合实力已经明显退步,因此和西方海洋霸主荷兰海军相比,明朝海军在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

荷兰海军主力舰均为盖伦船,这是一型极为优秀的帆船。通常拥有两层或多层甲板。为了追求更强的火力,西方在船舶设计方面开始追求更大的船型。盖伦船则成为这一造船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而崇祯时代,明朝造船技术已经无法与明成祖的巨舰时代比拟,战船大小通常只有长40米,宽6-7米,一般只有一层甲板,船头和船尾各装一门火炮。

其次,明军火炮性能不如荷兰海军。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东方铁矿含沙量大于欧洲铁矿,无法制造极为优越的大炮,西欧大炮明显向密集化与巨大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火器却向小型化发展。明军迎头痛赶也仅仅在明末与西方达到基本平行的状态,但是明军火炮的射程,一般只有3里;而荷兰海军火炮射程可达6里以上,性能稳定,一般不会炸膛。

明荷战争——东西第一帝国的激烈碰撞

公元1633年七月初七,荷兰海军在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派出13艘战舰突然向明朝南澳大举发动进攻,明朝守军立即奋勇还击,但荷兰海军却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在南澳开战后不久,迅速撤离战场,而后快速攻击福建厦门。

七月十二,荷兰军队突然袭击厦门,明朝厦门守军毫无防备,损失惨重,15艘战舰被焚毁或击沉,荷兰海军成功从厦门登陆。

登陆后,荷兰海军立刻暴露出侵略者的本性,大肆劫掠,同时向明朝政府提出,明朝必须立即停止同其它国家的海外贸易,只能与荷兰进行海外贸易,不然,荷兰海军将再度发动进攻。 在荷兰海军的强势进攻面前,明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因为按照明朝的军制,明军每支部队都划定有防区,没有皇帝的允许,任何军队都不准跨出防区之外,更不准在防区之外作战。

因此明朝单个防区的部队,不是强大荷兰海军的对手。要想击败荷兰海军,必须取得皇帝的允许,并建立一支有高级指挥官统一领导和指挥的明军,才能与荷兰军队相抗衡。

血战料罗湾——谁主东亚

9月22日,崇祯诏令全面迎战。福建巡抚邹维琏接到圣旨,崇祯皇帝严令惩荷。邹维琏立即飞谕各地文武将吏,不许再谈“互市”二字,“誓以一身拼死当夷”。

10月12日,邹维琏自省城抵达漳州,檄调诸将,大集舟师。以郑芝龙为先锋,高应岳为左翼,张永产为右翼,王尚忠为游兵,吴震元、陈梦珠记功散赏。安排停当后,散发海战方略给各位将领。

10月15日,他亲自渡过海澄,誓师督战。命福建巡抚邹维琏统一调集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并严惩荷兰侵略者。郑芝龙本人动用了江湖令。他用自己的私人金库对手下发出赏格:参战者每人给银二两,若战事延长,额外增给五两。每只火船16人,若烧了荷兰船,给银二百两,一个荷兰人头给银五十两。

荷兰军队得到消息,也找来大海盗刘香为其助战,刘香这个汉奸率领50只战船,听命于荷兰侵略者。双方摩拳擦掌,大战渐渐逼近。

邹维琏很有军事才能。他针对明军装备弱于荷兰海军的现实,经过认真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作战方案,事后证明这个方案十分有效。

十月二十二,天色微亮,明军开始进攻荷兰海军占据的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明军主力一百五十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世界海上第一强国和世界第一大帝国之间的一场大海战终于爆发,因为战争地点在料罗湾,史书上称这场战争为“料罗湾海战”。

荷兰海军成战斗队形展开,严阵以待。荷兰战舰位居中央,汉奸刘香的战船分列于荷兰海军四周。明朝海军从料罗湾东南角,分两路突进。 当时正是东风大起,明军战船奋勇冲向敌军。在接近敌军时,明军将事先装满易燃物品的100条小船顺风驶向荷兰战舰,然后明军主力部队猛攻荷兰海军,其余部队攻击刘香的海盗战船,于是火烧赤壁的一幕再次神奇的重现了。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按照事先布置,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同时,他们采用了荷兰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打法――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小船清一色的火船,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

荷兰军队虽然在欧洲海战中战无不胜,也十分熟悉在海战中使用火船的战法,但是像明军这种不怕死、猛打猛冲,大量使用无人火船冲向敌军的“火海战术”,还是第一次遇到。导致荷兰军阵大破,荷兰战舰2艘被烧毁,2艘被击沉,一艘被明军俘虏,其它战舰在遭受重创后撤退,而汉奸刘香的50艘战船则全军覆没。

荷兰海军撤退后,转战附近的青港、荆屿、石湾,并且大肆抢掠。邹维涟派明军在福建铜山一带守御,从十月二十二算起,经过八天八夜的激战,荷兰海军终于承认失败,狼狈而逃。

荷兰海军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在海战失败后,立即辞去总司令之职,料罗湾海战以明朝海军获得全胜而告终。

战后,崇祯皇帝亲笔写下“天下第一清忠”的匾额赐予邹维涟,以表彰他在料罗湾海战中的卓越功勋。料罗湾海战的胜利,也使明朝控制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并且规定: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银两购买明朝核发的通行证,否则明朝海军有权予以拦截并攻击。

明朝向荷兰提出,荷兰人不准到中国沿海,并且必须给予明朝战争赔偿。战败的荷兰人,乖乖听从明朝的命令,赔偿战争损失,并且此后每年向明朝缴纳12万法郎,荷兰商船才被允许在明朝划定的水域航行。

清朝的史书对料罗湾海战记录甚少,大概是因为此战的指挥郑芝龙降清后反被杀的不光彩结局,而事实上,料罗湾海战绝对可算得上是东西方海上力量的大冲撞,几乎动用了自己在远东地区所有血本的荷兰舰队,面对日落西山的明王朝仍不能战而胜之。

从湃湖海战到料罗湾,再到台湾收复战,中国海军用重创荷兰舰队的战绩,打完了他们在走向近代化之前的最后绝唱。

此战一举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保证了西方国家在200年内不敢大举进攻中国沿海, 真可谓一战换来200年太平。

下面说几个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的历史盲区

1、我们常说的倭寇,其实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倭寇从来不是日本人主导的,所谓倭寇是由日本浪人和大陆沿海渔民组成的,确实里面有不少凶悍的日本人,但他们的头领从来都是中国人,最大的是汪直。 汪直原本要上岸归老,被明政府诱杀,一群只讲道理不通实务的儒生误国,大明原本有望永诀倭寇之患,甚可海外拓疆,杀了汪直,这一切又成了泡影。

2、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出生在日本,他的母亲是日本人,他有个亲弟弟没有回中国,一直定居在日本,所以现在日本应该还有很多郑氏后裔,只是早已经改为日本姓氏。所以不但大陆,台湾都视郑成功是大英雄,在日据时期日本人也大力祭奠宣扬郑成功,并将其做为日本合法据台的一种前因。

3、郑成功击败荷兰人并不轻松,最后荷兰人是体面的撤出了台湾,我在安平古堡看过最后荷兰与郑成功的谈判条件的译文,荷兰人提出了三四十项条款,基本上绝大部分郑成功都答应了,实际上荷兰人走的时候是敲锣打鼓的打开城门,全服列装的出城,离开时允许携带轻武器和弹药,相当数量的粮食及其他物资。甚至船上用的部分重武器及弹药,允许携带私人财物,高等级荷兰官员还允许带走不菲的本地财物以及其从其他地方裹挟而来的奴隶。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荷兰人并不是无条件投降,也不是彻底的战败,而是知道已经没有能力守住台湾的时候,依凭实力尽可能获得了体面的撤出。

4、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其名义是收回其父租借给荷兰的台湾。

这个名义想不到吧,但是这个租借协议是否存在?我不敢说,不过如果你了解一下料罗湾海战就知道,荷兰人当年在郑芝龙手下是吃过大亏的,最先击败荷兰人并让对方签城下之盟的,是郑芝龙。

非常有意思,当韩国人大肆纪念李舜臣的时候,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有料罗湾海战这件事,都不知道当年大明朝末年居然有一只海军可以和欧洲列强硬碰硬不落下风。

料罗湾海战后,郑芝龙并没有对荷兰人痛下杀手,而是转过头来将与荷兰人合作的大海盗刘香斩尽杀绝,最后刘香连败后自焚身亡,而郑芝龙垄断了与荷兰人在东亚交易的权力,所以,郑芝龙的战争,是在西方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的,利益大于面子,击败对手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就能特别明白郑芝龙的一些举措。

比如说,郑芝龙一直经营台湾,这几乎是公认的历史(这样的记载十分丰富,但又总是在官方历史中语焉不详)。但是又放任荷兰人在台湾,因为荷兰人在台湾符合他的最大利益,实现贸易中转。 郑芝龙最初从倭寇,海盗,到被朝廷招抚,仅仅是一个品级不入流的游击将军他就上岸接受册封,并不是因为这个官职对他有多重要,而是因为他可以合法的上岸贸易,所以郑接受朝廷招安的条件是,军队保留(自费养兵),贸易许可,而官职,随便吧,事实上,一个拥有十万私兵的,数百条战船的游击将军,是足可以不把巡抚放在眼里的,朝廷对他来说,只是利益诉求的一种筹码。当大明覆灭的时候,南明将郑芝龙当作救命稻草,各种拉拢提拔,包括对他中日混血的儿子郑森的赐名赐姓,(赐姓朱,所谓国姓爷,赐名成功,后来郑成功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是南明王朝看在郑芝龙实力强大的份上的一次赤裸裸的拉拢行为,但郑芝龙再一次将朝廷当作个人最大利益筹码,私下与满清谈判,可是他没想到,满清不是荷兰,人家不谈判,契约算个蛋。多尔衮直接诱捕了郑芝龙,之后就变成了人生的大污点,失去自由的郑芝龙投降,并被迫写信劝降其子郑森,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郑成功,继承他军权的儿子见忠孝不两全,毅然决然的割裂父子亲情,这也导致郑芝龙晚景惨淡,一直被囚禁,直到最后被大清斩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严思齐,郑芝龙的开台历史,但是一些人也会说正史记载不详,很多东西不能证伪。不过,那个年代,有能力,有资源,有意愿,去规模移民,去开台的,也只有他了。

关于郑芝龙和荷兰人在台湾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一开始郑芝龙去台湾的时候没有实力,一度还做过荷兰人的通译,在这个时候,荷兰人主持台湾,郑芝龙是没有份的,后来郑芝龙逐渐势力起来,开始在台湾建立据点,并招募流民,此时郑的身份是海盗,同时是荷兰人的盟友,此时郑甚至只能说在台湾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整体上仍依附于荷兰人,但郑接受朝廷招安后,特别是经过料罗湾海战后,荷兰人发现再想和明朝做生意躲不开郑了,此时郑有资格,也有权力分享台湾,甚至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但整体上,郑不拒绝荷兰人在台湾,毕竟利益最大。郑芝龙被多尔衮诱捕后,南明王朝自身难保,郑成功刚开始树立根基,台湾失控,荷兰人完全统治,不再理会郑氏。直到郑成功攻台,选择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思维,不再谈及商业,不再谈及利益,荷兰人被迫跑路。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

1633年10月22日凌晨,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陆续开来了150艘战船。这是由郑芝龙率领的明朝舰队的的主力。他们的目标是停泊在湾内的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约13艘荷兰船和50艘海盗船。参战的双方都不会想到,这将是中国人在海上大败西方人的第一次战役,也将是明军与西方人的最后一场海战。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后人模拟的当时料罗湾海战的情景。

荷兰人先进的舰船

郑成功时代的帆船,料罗湾海战时的帆船装备应该还不如它。

荷兰战舰上装备的红夷大炮

百艘火船 蔽海强攻

虽然明军尽力隐藏自己的行踪,但这样一支庞大舰队的行进终究还是惊动了睡梦中的荷兰人。荷兰人迅速摆开了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了两路突击的战术。按照事先布置,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

明军的战斗意志极为坚定。无论大小船只,只要遇到荷兰船只便进行接舷战——用铁钩钩住敌船,士兵跳过敌船肉搏。

明军还采用了荷兰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打法——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 只有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小船乃清一色火船。火攻是中国海军上数百年来屡试不爽的歼敌法宝,而相较之下,欧洲人通常最多只使用几条火船。在欧洲算是使用火船一流行家的荷兰人也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火船铺天盖地蜂拥而上的场面,很快就被打蒙了。

但荷兰海军毕竟是老牌海上劲旅,很快识破了明军的战术。几艘大船拼尽全力,突出明军重围,向外海逃去。

是役,荷兰船只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明军生擒荷兰舰队指挥官1名,军官数名,船员118名,斩首20名,烧死溺死荷兰人和中国海盗1000多名。明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对付荷兰人的盖伦船,郑芝龙手下官兵阵亡军士86名,重伤132名。

望着在海面上不断延烧,继而慢慢沉没的大小船舰,郑芝龙的心情极为复杂。刘香于漫天烟火中纵身跃入海中的那个场景,在他脑海中久久不去。刘香原本是郑芝龙“十八芝集团”成员之一。在郑芝龙被明朝招安之后,双方决裂。后来他成了西方势力在东亚海面上的大买办。这场战斗中,刘香亲自率领的一支主力被全歼。如果没有西人东来造就的混乱局面,自己和刘香,当年共同打天下的好兄弟,会如此惨烈地对决吗?

落后的明海军

幸好有个杰出指挥官

回到厦门,郑芝龙和当地的明朝官员彻夜长谈,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和荷兰人讲和。虽然料罗湾之战打赢了,但他们都明白,凭借明朝海军和“郑家军”的力量,仍无法将荷兰人的势力彻底从福建沿海和东南亚驱逐出去。为了让福建商人在这段重要航路上能够通畅地往来贸易,与荷兰人暂时共享航路利益,似乎是较现实的选择。

明朝的官吏们不无苦涩地承认,此次海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明王朝的海军,而是招安的海盗头子、五虎游击王郑芝龙。此时的明王朝海军, 已经不是洪武初年和永乐时期那支纵横四海的大型远洋舰队,而是一股实力大幅衰退,仅有小型船只的近海防御力量。在火器和战术方面,明军也逐渐失去优势,开始停步不前。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海军经过大航海时代的洗礼,舰载武器、船只性能和海战战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明王朝与世界的距离开始逐渐拉开。

明初,无论是内河楼船还是海船,都承袭了元代船舶大型化和专门化的特点。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宝船更是堪称巨舟,可谓当时造船技术的巅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宣德年间明朝海军远洋活动的结束,造船业迅速衰落,海上力量全面内缩。而中国海盗和西方国家使用的舰船却越来越大,大威力火炮也越装越多。出现在明朝沿海的荷兰人所驾船只“舟长三十丈,广六丈”, 装备多门威力巨大的红夷炮, 发射的炮弹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料罗湾海战的50艘主力炮舰,都是郑芝龙的私兵。明军的100艘船只由于过小,不得已当作火船使用。虽然发挥了奇效,但与敌同沉的结局,实在难以称道。

战场与人心:

荷兰人的双重挫败

尽管如此,海峡的另一边,荷兰人的据点里,显得更加慌乱和紧张。士兵在忙着加强防御工事,囤积粮草。他们很怕明军乘胜杀过来。那样的话,这个经营了多年的据点,可能就不保了。那样自己这几百条性命,都会丢在这远东的海岛上。

料罗湾海战的结局是荷兰人所没有想到的。对福建及附近海域的袭扰本是一次计划了很久的高强度军事行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摧毁明军和郑芝龙集团的水军主力,以使荷兰人可以彻底控制这片海域,独享海贸带来的丰厚利益。

可以说,荷兰人的出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东亚海上贸易秩序。从现实的情况看,这颗钉子都必须被拔除。但在郑芝龙时代,中国的海上力量无法做到这一点。郑芝龙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到与对手之间的实力对比,适时采取合适的战略战术。同时在漫长的对抗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壮大自己的水上力量。而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让明朝的沿海居民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并积累了雄厚的战争潜力。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远来的荷兰人并无进行平等贸易的诚意。他们需要的是凌人之上的殖民和垄断,那么最终的决战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凭借着这两个优势,中国人最终将荷兰人逐出了东亚。

远道而来的“海上马车夫”

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席卷西欧。

对于这样一个面积狭小的地方而言,眼前的海洋是发家致富的新途径,于是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西欧拉开了大航海的序幕。

16世纪,尼德兰革命爆发,荷兰开始“觉醒”,17世纪上半叶,经过“三十年战争”,荷兰独立逐渐得到西班牙承认。

在西班牙、葡萄牙逐渐迟暮的情况下,荷兰迅速上位,开始了在全球的资本主义扩张。

荷兰由于地处莱茵河下游,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又因为地处大西洋沿岸,交通极为发达。

荷兰相对于欧洲其他各国而言社会稳定,因此大批商人携带大量资金来到荷兰,和当地人一起,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帝国。

(图)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商业发达需要不断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荷兰人开始向海洋进军。为保证能在海洋开疆拓土,荷兰的造船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极盛时期荷兰的船舶吨位占欧洲船舶总吨位的五分之四。

1601年,荷兰商船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沿海。

为了方便在东方进行侵略,荷兰成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这个这个军政教合一的机构在荷兰的对外扩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国家一旦强大就容易膨胀,膨胀的荷兰想要独占与中国的贸易权,对西班牙、葡萄牙进行驱逐,这种做法使明朝很不爽。双方的矛盾不断积蓄,并最终爆发了战争。

(图)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这是个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1799年解散。

迟暮的大明帝国

和蒸蒸日上的荷兰相比,此时的大明王朝可谓蒸蒸日下。

彼时的明朝,外有女真扰边,内有李自成等民军造反,还有天灾频发,可谓内忧外患,快要接近崩溃的边缘。

明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白银缺乏导致通货紧缩。

明朝后期为缓解这一危机,曾经通过“隆庆开关”的方式引进白银。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纷至沓来,海疆不再稳定,为保证统治稳固,后继统治者不断发布禁海令。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商人还是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踏足海上,在与西方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组织存在且缺乏明朝海军保护的情况下,民间华商逐渐联合组成强大的武装海商集团和西方对抗,其中有名者当属郑芝龙、刘香等。

郑芝龙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一直以海盗身份活动。

迫于各方压力,郑芝龙积极和明朝互动,并最终被两广总督熊文灿招抚,成为明朝海军的组成部分。

郑芝龙虽被招抚,但是老本行也没丢。

一方面给自家的一官党船队增加令旗的业务,一方面又组织倭寇集团,专门侵扰没有申请一官党令旗保护的船队,建立起自己在中国沿海的声威。

此时的明朝水师势力弱小,郑芝龙的行为客观上也使沿海相对安宁。

(图)郑芝龙

东西碰撞,对决料罗湾

作为见钱眼开的商业帝国,荷兰并不在意在大明丢面子,但是令人不爽的是,即使面子丢尽,荷兰还是不能获得明朝的认可。

没办法,作为最早和明朝不打不相识的西班牙、葡萄牙,明朝对他们很认可,甚至特许与明朝进行贸易。

而荷兰想要一家独大的想法实在危险,一开始明朝也是拒绝的。

为了彻底占据东方市场,1622年,荷兰第二次占据澎湖。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渐渐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方面失去了耐心。

1633年7月7日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攻击南澳,与明朝守军发生激战,而后7月12日,荷兰舰队进犯厦门,中国方面毫无戒备,一举烧毁和击沉了中国方面的15艘舰船并登岸抢劫。

在得手后,荷兰封锁厦门湾,威胁中国方面开放贸易。

7月26日,中国方面答复:荷兰人先赔偿战争损失,退回台湾,然后才有可能谈判商务方面的问题。

在厦门之战中,郑芝龙失去了10艘战船,伤亡绿林弟兄甚多。此前他曾善意地表示,可以发给台湾方面自由贸易的执照,但是厦门之战打破了这一切。

随即,郑芝龙动用了江湖令,用自己的私人金库对手下发出赏格:参战者每人给银二两。若战事延长,额外增给五两。每只火船16人,若焚毁荷兰船,给银二百两,得一个荷兰人头给银五十两。此前崇祯皇帝也下圣旨给福建巡抚邹维琏,要求严厉惩罚荷兰。

经过多方面准备,明朝士气高涨,志在必得。

得知明朝备战,荷兰方面不敢怠慢。

招来了郑芝龙的对头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五十余只,和九艘荷兰战船组成联合舰队。

此后中荷双方不断保持接触,寻找战机进行决战。

(图)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当时的明朝经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顶峰后,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后期的工匠已经不能造出郑和时代的大船,船舶向小型化演进。

这虽然保证了速度,但是小船稳定性差,载重量小,特别是作为战船可搭载火炮数量少。

中国帆船在英语中被称为“戎克船”,小型化决定了在战争中明朝方面只能以量取胜。

而同时代的欧洲,经过葡萄牙克拉克帆船的引领,荷兰已经能够造出大型帆船盖伦船,盖伦船吨位在1000吨以上,装载火炮20门以上。

好在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郑芝龙积极仿制荷兰战船,并大力引进英国火炮装载战船,这些大吨位战船在料罗湾海战中发挥了主力的作用。

1633年10月22日,得知荷兰主力停泊在料罗湾,明朝水师迅速开进,停泊在海湾东南口,战争一触即发。

发现明军来袭,荷兰舰队摆出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

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南风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

战斗中,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扑荷兰舰队,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

同时,他们采用了火海战术。明军参战的150艘战船中,只有邓芝龙的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明军小船都是火船。

进攻开始后,100条火船在大船火炮掩护下蜂拥而上搭钩点火。

荷兰的盖伦船两艘被焚毁,三艘被击沉,一艘被俘虏,其余四艘受重伤后逃走。而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在了料罗湾,刘香本人逃走。

此战中明军阵亡86名,重伤132名。

荷兰方面伤亡惨重,福建巡抚邹维琏奏报的战绩:“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夺夷夹版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夺盔甲、刀剑、罗经、海图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后铳死夷尸被夷拖去,未能割级者,累累难数,亦不敢叙。”

(图)“海上马车夫”意指17世纪的荷兰,因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故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一战定乾坤

明朝方面

此战明朝再一次用强大的国家实力击退了西方殖民者的威胁,保障了沿海安全。

和朝鲜战争一战成名一样,料罗湾一战,世界最强国荷兰都被迫屈服,使明朝的强悍实力再次为全世界所熟知。

从此,在他们踏入中国海上势力范围时,无不战战兢兢。

战后十一年,大明王朝崩溃,此战成为明朝海战的最后绝响。

但是摄于此战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沿海及整个东亚海域保持了至少二百年的基本和平。

在这样的环境下,后继的清王朝得以在宽松的国际环境中收复台湾,构建起自己的藩贡体系,继续执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并维持了两个世纪。

荷兰方面

荷兰人终于认识到,武力解决不了问题,至少在面对大明王朝方面。于是他们再次低下头,和郑芝龙携手合作,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

料罗湾一战使荷兰在东亚地区的实力大为受损,市场被郑芝龙为代表的中国海商抢占,殖民的台湾也失去了对日本贸易的中转站作用。荷兰不得不寻求和郑芝龙合作。每年交付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和郑芝龙的妥协也标志着荷兰放弃了垄断中国海上贸易的野心。

经过料罗湾海战,实力受损的荷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此后不久,英国后来居上取代荷兰。

荷兰最终在退出台湾后,从世界霸主的宝座重重摔下。

郑氏方面

郑芝龙无疑是此战最大的赢家。

先是接受了明朝招抚,成为一个合法的海盗,不用担心被通缉,还拿上了朝廷的俸禄,以大陆作为自己的活动基地。

战争前期通过剿匪等不断消灭竞争者,壮大自己,终于让自己成为了东南沿海的“闽海王”。

战争过程中,郑芝龙发布悬赏令,最大限度笼络了人心,扩充了自己的势力。

对阵荷兰舰队时,郑芝龙以100条小船全部作为火船实施火攻。这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船舶小型化的明朝晚期,这基本上是明朝水师的全部家当。

战争胜利了,明朝水师的有生力量却化为灰烬。

从此郑芝龙的大船则成为明朝水师主角,而他也不怎么听话,明朝官方力量被郑氏所取代。

料罗湾海战后,郑氏为代表的海商势力达到极盛,成为东方贸易体系的掌控者。

1640年,明朝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署都督同知。从此,郑芝龙集团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拥有3000多艘海洋贸易船只的海上贸易集团。

整个远东水域澳门、马尼拉、厦门、日本各港口之间所有的中国商船都悬挂着郑氏令旗,郑芝龙成为明朝最巅峰的亦商亦盗的海商代表。

(图)料罗湾海战是即将灭亡的明王朝与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七省联盟已独立但尚未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进行的一场大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

中国海商集团的存在,成为西方殖民者最终用鸦片冲击中国朝贡体系之前,最后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商人,在试图主导对中国的贸易的几十年里中,终无所获。

概括起来,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绝响,料罗湾海战规模不算太大,但是影响太过深远。

常言说,一山难容二虎。当历史进入17世纪时,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那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强大的封建帝国。与此同时,西方的荷兰也逐渐强大起来。

荷兰经济发展迅速,并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其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四国之和,成为名副其实、横扫大洋的海上霸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称当时的荷兰为“海上第一强国”。

一个是第一大帝国,一个是第一强国,两个国家之间注定会一决高下。

荷兰是海上第一强国,自然用海军向明朝进攻。虽然在永乐大帝时期,明朝有一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到崇祯皇帝时,明朝海军的综合实力已经明显退步,因此和西方海洋霸主荷兰海军相比,明朝海军在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

首先,明军战船小于荷兰战船。在郑和大航海时代,明朝最大的战船长139米,宽56米,比今天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还大。

其次,明军火炮性能不如荷兰海军。明军火炮的射程,一般只有3里,并且容易发生炸膛;而荷兰海军火炮射程可达6里以上,性能稳定,一般不会炸膛。

因此当时从海军装备来说,荷兰海军明显优于明军。由此可见,当时荷兰海上第一强国的名头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明朝守军立即奋勇还击,但荷兰海军却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在南澳开战后不久,迅速撤离战场,而后快速攻击福建厦门。

七月十二,荷兰军队突然袭击厦门,明朝厦门守军毫无防备,损失惨重,15艘战舰被焚毁或击沉,荷兰海军成功从厦门登陆。

在荷兰海军的强势进攻面前,明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因为按照明朝的军制,明军每支部队都划定有防区,没有皇帝的允许,任何军队都不准跨出防区之外,更不准在防区之外作战。

因此明朝单个防区的部队,不是强大荷兰海军的对手。要想击败荷兰海军,必须取得皇帝的允许,并建立一支有高级指挥官统一领导和指挥的明军,才能与荷兰军队相抗衡。

九月二十二,崇祯皇帝的圣旨终于到了。崇祯下旨给福建巡抚邹维琏,由其统一调集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并严惩荷兰侵略者。

邹维琏不仅是个清官,并且很有军事才能。他针对明军装备弱于荷兰海军的现实,经过认真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作战方案,事后证明这个方案十分有效。

十月二十二,天色微亮,明军开始进攻荷兰海军占据的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世界海上第一强国和世界第一大帝国之间的一场大海战终于爆发,因为战争地点在料罗湾,史书上称这场战争为“料罗湾海战”。

当时正是东风大起,明军战船奋勇冲向敌军。在接近敌军时,明军将事先装满易燃物品的100条小船顺风驶向荷兰战舰,然后明军主力部队猛攻荷兰海军,其余部队攻击刘香的海盗战船,于是火烧赤壁的一幕再次神奇的重现了。

荷兰军队虽然在欧洲海战中战无不胜,也十分熟悉在海战中使用火船的战法,但是像明军这种不怕死、猛打猛冲,大量使用无人火船冲向敌军的“火海战术”,还是第一次遇到。

荷兰海军撤退后,转战附近的青港、荆屿、石湾,并且大肆抢掠。邹维涟派明军在福建铜山一带守御,从十月二十二算起,经过八天八夜的激战,荷兰海军终于承认失败,狼狈而逃。

荷兰海军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在海战失败后,立即辞去总司令之职,料罗湾海战以明朝海军获得全胜而告终。

料罗湾海战的胜利,也使明朝控制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并且规定: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银两购买明朝核发的通行证(当时叫令旗),否则明朝海军有权予以拦截并攻击。

明朝向荷兰提出,荷兰人不准到中国沿海,并且必须给予明朝战争赔偿。

战败的荷兰人,乖乖听从明朝的命令,赔偿战争损失,并且此后每年向明朝缴纳12万法郎,荷兰商船才被允许在明朝划定的水域航行。

此战一举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保证了西方国家在200年内不敢大举进攻中国沿海,真可谓一战换来200年太平。

鲜为人知的明朝与荷兰之战

料罗湾海战在中国古代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海战,大明方面投入了150多艘战舰,几万士兵,荷兰人方面印 民总部派遣了最强大的武力,共计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舰,规模不亚于鸦片战争,同样是武器落后于西方,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

战争的起因是荷兰方面为夺占中国对外贸易权.禁止西班牙人、葡萄人介入与中国交易.荷兰方面认为攻击中国以先进的大炮武器,性能优异的快速战舰则十拿九稳。所以派了战舰11艘(Jacht, Bredam, Weiringen, de Fluyt Warmondt, Texcel, Weesp, Couckercke, Catwijck, Zeeburch, Kemphaen, Salm),交由普特曼斯指挥,另有旗舰密德堡及一艘中国戎克船打狗号(Tavcoya),此外还包括50艘海盗船。

1633年7月7日荷舰队进兵南澳,往占厦门。12日,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将舰队分成两队,Jacht、Texcel、Couckercke、Catwijck、Kemphaen到厦门湾右侧,Salm、Zeeburch及戎克船打狗号到厦门湾北侧,攻击郑芝龙在厦门湾内正在整修的船只。

郑芝龙不料荷人会采用攻击,因不久前郑芝龙答应发给台 湾方面自由贸易的执照,认为这样应会使荷兰人满意。7月12日荷军偷袭厦门,明军在无防守下大败,计有郑芝龙部下十艘船被焚,张永产部下的五艘船亦焚毁。郑芝龙在停在厦门的船队被彻底摧毁。7月17日起,荷兰从攻击河流上游,改为封锁海面、掠夺船只。

19日到22日四天中,Zeeburch掠夺一艘柬埔寨船、一艘广东船,二艘戎克船,其上分别载运盐和西瓜。Salm及Kemphaen掠夺二艘马尼拉的戎克船,但其中一艘很技巧的逃走了。

7月26日,明廷指责荷人烧毁大明皇帝的船只,要荷人赔偿战争损失,并退回到不属于中国的大员,贸易方面一定要协商签约。荷兰人自恃优势武力,对独占中国市场的大饼指日可望,当然对明近的协商感到不耐烦。

事态已经扩大,大明方面的对策:郑芝龙将自己拥有的私人海上武力调集,使用全新的英国大炮,配上有长年丰富海上经验的老干部,积极准备战舰、放火船外,并发出悬赏令,在海澄、刘五店、石浔、安海共集合35只大战船,100只放火船,及其它大小船只共四百只,准备全力与荷军一决胜负。

8月12日,红毛人企图登陆,张永产与同安知县熊汝霖防御海岸得宜,红毛人未能得逞。8月14日、18日、19日有海上战事。8月24日至27日有台风,普特曼斯将船队开到铜山避风,同时再获得一百名士兵的增援。9月5日,普特曼斯在铜山避风后,不忘强盗本色,攻击铜山一带,抢了一些牛、猪、鸡。九月八日,又进行掠夺牛、猪、鸡。9月18日,郑芝龙与刘香有激战,刘香败,逃往澎湖。

崇祯皇帝十分不满红毛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掠夺财富,下令派路振飞为巡按查办,9月22日,福建巡抚邹维琏接到圣旨惩荷。

9月28日荷兰人决议再将舰队开往金门,但又遇台风,直到10月初。10月6日,普特曼斯与海盗共同抢劫一个岛不知岛名但有农夫、有米、有动物的岛。

10月10日,荷舰受到中国舰的攻击,海盗马上救助荷兰人,并向普特曼斯邀功。

10月15日福建巡抚邹维琏在海澄誓师,令郑芝龙为前锋。10月17日郑芝龙报告:「卑职督率船只扼要乌沙头,据报夷夹板船九只,刘香贼船50余只,自南北上,游移外洋。

10月18日,荷人见在金门北角有四、50只中国船舰,故将船队靠于金门西南角。

10月19日,荷人收到战书。

10月22日5鼓之时,战争爆发,郑芝龙舰队140艘,荷兰舰队59艘在料罗湾遭遇,荷舰炮火非常猛烈毛瑟枪密集射击,郑方用英国大炮还击,并分舰队2路包抄,登上敌舰。荷军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没外,剩下5艘也受重创,戎克船全部着火沉没。

郑芝龙

战后结局:战后中国方面明确的要求是:

1. 荷兰人到非中国属地的大员去,不可到中国沿海。

2. 荷兰人需赔偿战争损失。

3. 中国人载货到大员做贸易。亦即荷人无直接与中国贸易的权利。

6年后的1639年,不服气的荷兰人又派朗必即里哥率大型战舰9艘骚扰中国沿海,多次击败中国水师的小型船队,但最终又被郑芝龙遣人携带盛满火药的竹筒泅水攻击,一连焚毁五艘,朗必即里哥大败而回。直到此时,荷兰人才最终认输,彼此在海上不敢与明军对垒20余年,也再不敢提垄断中国对外贸易这件事了。这样,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若无此旗,在东亚海面被拦截的概率超过50%,若只在福建沿海,则100%被拦截。最后就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令旗,这对只习惯给别国开通行证的荷兰人来讲,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事情了。

今天,拔高明朝水师历史战绩的说法,可能是在接受了大量近代屈辱史教育后,自觉产生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在一个强调备海防于大陆之上、不重视海权和国际贸易的帝国,要发展出一支可以匹敌世界的先进水师,缺乏必需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