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字”从遇见你》旁白君幕后揭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1用英文怎么写来着 国内首创!《“字”从遇见你》旁白君幕后揭秘

国内首创!《“字”从遇见你》旁白君幕后揭秘

2023-12-22 09: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字”从遇见你》

CCTV-9播出收官

已经过去了几天

突击提问:

“今天,你写字了吗?”

听说

这句话已经成为

许多观众难忘的灵魂拷问

4月20日

联合国中文日当天

多位配音演员与小九联动

共同完成了一次线上云听写

向下滑动去现场

因为一部纪录片

重新发现博大精深的中文

不少网友称赞

“旁白君的解说太可爱了”

“深入浅出,清新自然!”

那么,这样的旁白君

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先来通过一段短片了解一下!

今天小九将为你送上

【纪录片配音幕后大揭秘】

拉到文末,还有特别彩蛋!

Q&A

独家专访

《“字”从遇见你》

配音指导 王同

配音 杨天翔

ON

王同

纪录片音频监制、作曲、录音师、解说指导

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创新中国》《超级工程》《奇遇人生》《辉煌中国》《我们的征途》《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高考》《互联网时代》《下南洋》《大国重器》《俺爹俺娘》《零零后》等近千部纪录片。

▷▷▷

1

解说指导的工作是怎样的?

王同

Q&A

作为解说指导,首先应该是一名声音设计师,具备有声语言的专业知识,有深入解读分析稿件和画面的能力,并站在导演视角和整体声音设计者的角度上看待纪录片语言。从文字到说话,不仅仅是将其“有声化”,更不能沉浸于配音员个人的语言魅力。纪录片语言,应该是纪录片的语言。

比如在《“字”从遇见你》这个片子里,根据影像和文稿,我给杨天翔先生的语言设定了三种状态,从下往上分别是:“回望的欣慰感、好奇的新鲜感、自黑的幽默感。”

“回望的欣慰感”是影片的基石,正如刘鸿彦总导演所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钦佩古人的智慧,回望数千年的光彩。”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再活泼也不显得“无脑贫”的原因。杨天翔先生的语言功力全面,不光能活泼,他在片中古诗词和感慨的段落都能让片子稳得住。

“好奇的新鲜感”是片中大部分段落的表情。汉字每天都会见到,但我们要唤起观众与我们共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摒弃了文化类纪录片常见的“全知”型授课的语气,陪伴观众一起发掘有趣的故事。

“自黑的幽默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本片创下了一个纪录:是国产纪录片中第一个允许配音员真正“笑出来”的纪录片。在保留了语言精确度的前提下,让配音员的性格和态度口语化地临场表达出来,让观众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说话。

▷▷▷

2

《“字”从遇见你》的片头“那字儿怎么写来着”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

王同

Q&A

其实这个不算是解说指导的工作,这属于片头文案创意。

有一天录音结束后,我和刘鸿彦导演与几位分集导演在一起想片头声音创意,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我平时有手写文案的习惯,但用电脑打字多了,经常提笔忘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哎,那个字怎么写来着?”我想,提笔忘字的不止我一个,很多观众也会这如此,于是就建议把这句话用在片头里。

语言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并记住的声音信息。用一句话来做片头,容易建立记忆点,而不是用传统的音乐+声效。这对于网络传播也是有帮助的。

杨天翔将这句话演绎得俏皮活泼,极具生活气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示软”(我们和观众是一样的提笔忘字),这就在最开始给观众建立了一个游戏规则——本片虽然是文化类纪录片,但是轻松活泼,不是全知视角,平易近人。而且这句话是个问句,有较强的对话感,容易唤起观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欲,符合导演们最初对本片的气质设定。

▷▷▷

3

在您解说指导过的诸多纪录片中,有没有哪部片子的配音给您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王同

Q&A

只要不放弃创新和创意,绞尽脑汁地深挖其文化与艺术表达的源头,每一部片子都是难忘的。

央视纪录频道从2011年开播以来,就一直在纪录片语言形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功莫大焉。我很幸运见证并参与了一步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开始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

《超级工程》开始使用非传统的个性化语言,并完成了画面和声音的一体化设计。

《创新中国》是全球第一部由人工智能语音解说的大型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打破了观众心中对文化历史类纪录片固化的审美格式。

《世界遗产漫步》和《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则涵盖了目前已有的所有纪录片语言形式,是纪录片语言用法的大集萃。

《往事如歌》则实现了让导演成为“讲述人”的进一步探索。

《码农的异想世界》是国产原创纪录片中第一部由纪录片爱好者参与解说的纪录片,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

4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解说行业的未来发展?

王同

Q&A

我一直提倡“回归纪录精神,创新纪录表达”。所谓回归,是指纪录片人应重新找回纪录片自己的审美气质与社会责任。所谓创新,其实是在回望来路后的更触及本质的深掘。在满足日新月异的大众口味的同时,也要秉持其观察属性和思考属性。

在这一点上,对配音员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专业”、“华丽”的语言应退回到纪录片故事和精神的背后,用关切和思考的平视视角完成好纪录片语言的基础任务。

近些年来,纪录片语言和以前的不同表现在几个方面:以前是为人写稿,现在是写稿找人;女声解说比前几年明显多了起来;角色塑造感更突出了。

目前,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使用个性化和角色感的解说风格,以呈现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样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去播音化。播音的固化格式已经完全被行业主流摒弃。当然,这是审美趋势的变迁,也是纪录片语言日趋专业化的体现:给纪录片配音的,本就应该是与故事有关系的人,而不是一个播音员的身份。

下面出场的是

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的

旁白君配音演员——杨天翔

杨天翔

《“字”从遇见你》配音演员

▷▷▷

1

《“字”从遇见你》的解说风格是如何摸索出来的?

杨天翔

Q&A

这次很有趣,剧组希望我在平实叙事之余,还能加入一点个性。

所以,随着内容不同,咱们的王同导演也让我或欣赏、或惋惜、或无奈、或幽默地去解说。这在我的纪录片工作里是很独特的一次体验。

▷▷▷

2

解说中出现的一些语气词和口语化的词,是事先准备好的,还是临时起意?

杨天翔

Q&A

在听了试音之后,导演组给我提了个要求——“做自己”。甚至可以保留一些我自己的语言感觉,像是和好朋友聊天一样,兴趣盎然地带着观众去一窥中国字的奥妙。

另外,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也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和不同的字契合,还要学着在纪录片中细腻地表达情感。

▷▷▷

3

在《“字”从遇见你》配音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字/哪一集?

杨天翔

Q&A

马,因为我属马。哈哈,开玩笑。现在想来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甑”。我一直挺爱吃一种小吃,叫甑糕。

录完这一集,切实地体会到自己的饮食也和历史深深捆绑在一起,而且和现在甑糕的制作手法依然有联系。什么联系?快去看看“甑”那一集吧!

▷▷▷

4

为纪录片配音和为角色配音有何区别?

杨天翔

Q&A

一部好纪录片就像一锅好汤,你可能喝不出里面都有哪些配料,但有十分醇厚深奥的滋味;一个好角色更像是一颗宝石,他本身就十分闪耀夺目。所以我录纪录片更多是的是考虑和影片融为一体,让大家能静心欣赏片中的知识、情感。

▷▷▷

5

平时喜欢看纪录片吗?喜欢什么类型的?以后想尝试给什么类型的纪录片配音?

杨天翔

Q&A

自然和美食类的纪录片看的最多,但最爱看的其实是科普类的。

我的声音条件能用在纪录片中,我就已经很开心了。只要是我能胜任的纪录片风格,都想试一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