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计算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1月30日是多少天 年龄计算器

年龄计算器

2023-08-16 0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年龄,各个年龄都会有自己的称谓。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年龄称谓是什么吗?

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0-1岁:

0岁:初度

指小儿初生之时。《离骚》记载:“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代称生日。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中,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赤子

未满周岁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1岁:牙牙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周晬

指婴儿周岁。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韩愈诗中:“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现如今,很多人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8岁:童龀

童龀(chèn)

“童龇”,一般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

亦作垂龆。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岁:总角

《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诗经》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9岁:九龄

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亦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咀荃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汉·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言与尔三者。明传业于女,女受而成之。」

释义

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

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10岁: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2岁:金钗之年

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15岁:

13岁: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舞勺之年-基本内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二七之年:女孩14岁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也指束发的头饰。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比较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我问过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成童

语出:(1).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献黄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门,能备诵《书》《诗》。”(2).引申指神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张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志学基本内容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5岁:及笄(jī)

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志学之年:男子15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着):“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16岁:二八

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女子16岁:破瓜、碧玉年华

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颀《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桃李年华:

女子20岁。

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30岁(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而立

而立,词语,其意是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的人。

立年

“而立之年”的省称。指三十岁。

始立解释

(1)、谓三十岁。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之三:“始立何容减宦情?法曹有弟尚诸生。”

(2)、犹始创。明吴从先《序》:“乃进而求苍颉、沮诵于始立。递夏商之记言、记事之分为二也。”

壮室引证解释

男子三十称壮年,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称“壮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唐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幼敏门》:“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不幸未壮室而终。”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30岁

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不惑之年

不惑,亦称作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艾:

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

半百,指五十。多用于年龄。语出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知非之年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出自《论语·为政》。“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1岁:“开六”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开始,故称五十一岁为"开六"。

六九年:即54岁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花甲

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中国成语。耳顺,亦称作耳顺之年,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用耳顺或耳顺之年指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出于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高龄:

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

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61岁:开七、华甲

开七

六十一为七十纪数的开始,因称六十一岁为"开七"。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呢。

71岁:开八

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77岁: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囍”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国传统的寿称中,常见的还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颐”、“喜寿”、“白寿”、“茶寿”“卒寿”、“还历寿”等。

80-90岁:耄耋之年

耄(mào):

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八九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上寿:

90岁为上寿。

鲐背之年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鲐背之年的。闻君誓天,余愧无颜,愿复善保南山南;闻君恸哭,余声不读,愿复善保北山北。

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100岁:期颐、人瑞

期颐

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一百岁。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颐:百岁之人。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为廿(二十),下面为八十八,两者加和为108岁。

140岁:双稀、双庆——七十岁为古稀之年,140岁为两个七十岁,即为双稀。

出处来源: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http://114.xixik.com/nianling/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