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碰撞和交往:十字军东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096年欧洲地图 文明的碰撞和交往:十字军东征

文明的碰撞和交往:十字军东征

#文明的碰撞和交往:十字军东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欧封建制下英格兰皇家领地的农役,1310年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eeve_and_Serfs.jpg

此外,西欧封建主集团内部在当时也矛盾重重。为了应对不断发生在封建主之间的战争,各封建主需招纳很多服兵役的骑士,其酬劳是赏赐土地,但西欧当时已经没有无主的土地可分,这使得封建主对外扩张、掠夺土地的野心愈发膨胀。同时,西欧各国在当时所推行的长子继承制,使得长子拥有封建主的所有土地,而次子却沦为一无所有的骑士阶层。骑士阶层为了过上奢华高贵的生活,也开始拿起武器四处劫掠,导致冲突不断,以至于土地和财富成为他们抢夺的目标。

而此时的东方,阿拔斯王朝名存实亡,庞大的塞尔柱帝国在马立克·沙去世后逐渐解体,日益没落,国内战乱不断,这就给了十字军以可乘之机。并且,伊斯兰教徒打破了欧洲在地中海商业霸主的地位,而拜占庭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和东方的贸易往来中获得了意大利商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意大利商人迫切地希望在东地中海获得海港以打击商业对手。

而在11世纪后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在占据巴勒斯坦之后,不仅对欧洲人到耶路撒冷的朝圣活动进行了限制,而且也亵渎了圣地。消息传到欧洲便立刻引起了基督徒的强烈不满。在各种因素的驱使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1025年,拜占庭及周边区域地图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3AMap_Byzantine_Empire_1025-en.svg

108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因无法抵抗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这就恰好给了教皇一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11月,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会议上发表演说,号召所有基督徒团结起来,一起到东方与「异教徒」作斗争。在教皇的煽动下,农民、骑士等各个阶层都纷纷报名参军。于是历时200年的侵略战争便在宗教的旗帜下以「圣战」的名义开始了,由于参战者都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上了红十字,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1095年11月在法国召开的克勒芒宗教会议,实际上是乌尔班二世为其东征所召开的誓师动员大会。1096年2月,在教皇钦定的代表阿德马的指挥下,各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城外顺利会师,兵分5路先后向东方发动猛烈的进攻。其中由法国北部及中部农民组成的十字军和德国农民十字军分别在隐修士彼得和骑士「穷汉」华尔特的率领下,于1096年冬先后分成数队沿莱茵河、多瑙河向君士坦丁堡进攻。

但由于途中其士兵强取豪夺,遂与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发生冲突,导致3万余人丧失性命。而残留军士在从君士坦丁堡后转战小亚细亚的途中,又遭到了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这支十字军队伍装备差并缺乏实战经验, 以至于最后只有3000人幸存。

1097年春由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的封建主和骑士所组成的4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会合后,经由小亚细亚向耶路撒冷发动进攻。土耳其军难抵十字军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最终溃败,耶路撒冷于1099年7月15日被攻陷。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停滞杀戮,在宗教狂热的驱动下,他们残忍的屠杀穆斯林,鲜血染红了耶路撒冷。

在占领「圣城」之后,十字军按西欧封建制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耶路撒冷拉丁王国和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及埃德萨伯国等三个附属国。为了保护十字军掠夺的领土,教皇还专门组织了几个骑士团,其中以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最为出名,旨在镇压当地居民反抗以及同周边伊斯兰教国家作战。至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西欧胜利而告终。

图为隐修士彼得在第一次东征中传教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他们对伊斯兰教徒的排挤和压迫,使得当地人民怨声载道。而为了抵制十字军的暴行,伊斯兰教的反抗也从未停息,并且拜占庭也扬言要收复属于它的安提阿及以得撒等城市。1144年,摩苏尔的赞吉王朝派军队收复艾德萨,这标志着伊斯兰国家转入反攻。而大部分的十字军在第一次东征之后便返回欧洲,留下的骑士团难以抵抗摩苏尔军队的进攻,使得十字军国家被迫放弃了侵占的大部分领土。在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求助下,法德两国组织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和第一批十字军不同的是,这次十字军士兵的宗教热忱度远不如第一次东征时期,并且参加者多以封建主和骑士为主。1147年夏,法、德两国国王各统帅一支十字军向东方进军,但却遭到穆斯林军队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然而在宗教热情的驱动下,他们并未停下进攻的脚步。而不幸的是,在残余势力勉强向大马士革发动攻击的时候,却又再一次遭受失败。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于法德两国矛盾重重以及拜占庭对十字军的不信任,使得这次侵略很快便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第二次东征,十字军铩羽而归,使欧洲人民也获得了40年的和平。而在此期间伊斯兰国家则加快了统一的步伐。1169年,萨拉丁(1138—1193)出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进而建立了对抗十字军的新中心。1171年,萨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并于1174年宣布王朝独立。1185年,萨拉丁同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签订了为期4年的停战协定,但好景不长,拉丁王国于1186年违反了协定,肆意掠夺穆斯林商旅的财富。1187年,萨拉丁亲率大军在哈廷大败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面对伊斯兰教徒的猛烈进攻,欧洲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次东征表面上声势浩大,由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理查一世分别率领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所组成的十字军进行东征,旨在收复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但三国君主各怀鬼胎,明争暗斗,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埋下了隐患。而拜占庭早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便对其心存疑虑,面对此次东征,便和萨拉丁秘密结盟,打算将十字军赶出君士坦丁堡。

德皇在率军进攻拜占庭的途中,不幸淹死在河中,其部队随之溃散。而法王又为了解决国内的纠纷并维护本国在西欧的利益,后率队回国,只剩下英王狮心理查一世率部孤军奋战,致使耶路撒冷久攻不下。于是,英王在1192年与萨拉丁签订合约,这是十字军和阿拉伯的和解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次。同时也是在萨拉丁处于优势的基础上,本着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同英王达成的协约。根据协约,萨拉丁允许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觐并且不向其征收任何的贡品,基督徒保留沿海地带,穆斯林则保留了内地。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和解而告终,这是任何一支十字军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但是这一结局也反映了在文明的冲突中同样蕴含着共存与包容,这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的。西欧人通过战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伊斯兰文明,也看到了东方的繁荣,他们开始改变昔日盲目自大的宗教排斥情绪。

在文明的冲突中同样蕴含着共存与包容

基督教的扩张

图片来源:《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5年版)P101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使两大文明在较量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但却为基督教内部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因为前三次东征打乱了拜占庭的统治秩序,使其处境困难。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拜占庭对十字军的猜疑和不合作,甚至企图联合穆斯林打击西欧十字军,都加深了十字军对拜占庭的仇恨,基督教内部冲突一触即发,预示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到来。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

与之前的三次东征不同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针对目标并不是异教徒,而是位于东方的基督教世界。国内外关于这次针对基督教本身的东征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众说纷纭,但是历史现实却是客观存在的。在距第三次东征结束近11年后,一场针对自己的基督徒兄弟的掠夺开始了。

此时期的东征原因则主要受到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至1216年在位)的授意,希望在拜占庭帝国衰落之际,借口东征来迫使君士坦丁堡教会归服罗马,并最终实现自395年业已分裂的东西欧教会统一的目标。而在世俗政权方面,法国和德意志的骑士贵族早已觊觎拜占庭的财富,而威尼斯则希望借此机会打击拜占庭,巩固其在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宗教情感将世俗政权鼓动起来,世俗政权则打着宗教的旗号,二者的矛头直指拜占庭。

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

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1202年在教皇的动员下,法国、德意志、意大利的十字军集结于威尼斯。对外宣称是为了进攻埃及做准备,而实际上确是实在准备攻打拜占庭。正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年秋,在威尼斯总督的建议下,十字军对匈牙利的海港城市萨拉城发动进攻,并很快占领该城。事后十字军在城内大肆抢劫,后来将战利品的一半给了威尼斯人,作为军队运输费用。萨拉战役两年后的4月(即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遭受了近一个星期的浩劫,大量的财物和艺术品、书籍等被劫掠一空,近千年的积累毁于一旦,直至今天也未能恢复过来。

君士坦丁堡被占领后,教皇英诺森三世立即派红衣主教出使刚刚在巴尔干半岛成立的「拉丁帝国」,关闭东正教堂,迫使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并向希腊教会派出了拉丁神甫,后虽在希腊人的抵抗下,神甫并未能完全控制希腊教会。英诺森三世的目标基本达到;而在世俗政权方面,法德得到了君士坦丁堡的财富,满足了自己的贪念,威尼斯则成功打败了贸易对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可谓是世俗宗教「双丰收」。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

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1221)

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其在位的最后一年召集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决定进行第五次东征。东征的目标定为埃及,由德意志,奥地利、荷兰以及匈牙利国王等封建领主率领本国的十字军向埃及进发。

十字军在1219年取得了尼罗河东边的入海口杜姆亚特后,遭到了埃及人的激烈抵抗,后经过多次战斗始终无法战胜埃及军队,不得不在1221年与之签订了为期八年的休战协议,从埃及撤出,杜姆亚特得以重新归入埃及版图。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这次的十字军东征的一个特点是在世俗政权的号召下发动的,而后又在教权和世俗权力的争斗中被迫结束。德皇腓特烈二世为了向东方扩展自己的势力,开始发起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而这一举动并未得到教皇格列高利九世(1227-1241年在位)的允许。腓特烈二世在东方获得的战果被教皇拒绝承认,1229年其与埃及签订的「十年和平条约」被废止,后在教皇出兵的逼迫下不得以回师欧洲。

1244年,埃及重新派兵占领了耶路撒冷,十年和平条约的仅存的硕果也凋零了。这次东征体现出此时期的教权和世俗政权的争斗中,教权依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一优势地位直到宗教改革后才发生变化。

十字军东征路线图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 (1248-1254)

腓特烈二世回师欧洲后,教皇英诺森四世(1241—1254年在位)为了压制他,在1245年里昂的宗教会议上鼓吹十字军,然而这一举动却被此时野心勃勃向东地中海扩张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利用。

1248年路易九世亲率十字军东征,于次年再次攻占埃及的杜姆亚特,但是好景不长,在1250年的一场战斗中,路易九世被俘,后被赎回。路易九世呼吁欧洲国家停止内战,在基督教的号召下团结起来,一起东征伊斯兰世界,但是响应者无几,不得不宣告第七次东征失败。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1250年法王路易九世在攻打埃及的一场战役中被俘,后为报这次兵败之仇,在经历了20年的酝酿后,开始了一场新的、也是最后一次成规模的东征运动。

这次进攻目标被定位为突尼斯,路易九世不顾国内劝阻,一意孤行。最终虽然率大军在突尼斯登陆成功,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军队染上瘟疫,全军死亡严重,路易九世也未能幸免,剩下的散兵游勇狼狈的逃回法国。

教皇后来虽然又组织了多次十字军,但均未能成行,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就此画上了句号。纵观最后几次十字军东征,可以看出,世俗力量正在逐渐和教权进行权力的争夺,二者虽然在此时还是相互依靠的关系,但是通过八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的谎言已经逐渐被民众所看清,世俗政权中的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正在不断的觉醒。

儿童十字军东征(1212年)

「孩子们唱着圣歌,做着祷告,浩浩荡荡向意大利行进,准备从那里在向耶路撒冷进军,就像摩西向以色列儿女的许诺一样,他们的统领也向他们许诺说,大海也将会为他们让道,他们将踏海如履平地。」这是对西欧人在历史上不曾承认的一次东征——儿童十字军的文字描写。然而这一美好的想象,过程和结果却不像文字那样美好。

在第四次东征结束后,人们开始反思前三次东征的失败和第四次对基督教兄弟的暴行,对十字军东征的神圣性产生了质疑,而此时为了消除人们的怀疑,教会开始鼓吹只有纯洁的儿童进行「东征」才能显示这一宗教战争的神圣性。这也是在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最为奇特但又不被正式定性为「东征」的儿童十字军运动。

与大多数的运动开始于神话故事或者谣言一样,儿童十字军也是在神话的号召下开始动员的。1212年两位神童应运而生:一个是法国的羊倌斯蒂芬,另一位是德意志的尼古拉斯,。两位神童都宣称自己得到了上帝的吩咐,上帝要求他们组成一支儿童十字军到东方去解放圣城。由基督教会中那些狂热分子的主张提出的,只有天真纯洁的儿童才能光复圣城的口号终于被付诸实践。

斯蒂芬在向法国国王觐见被忽视后在斯蒂芬向法国国王的觐见无果而终后,他非但没有放弃,反而将其极大的宗教热情传播到法国全境。国内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迅速围绕在他周围,组成了一直支大约三万人的队伍,他们坚定的认为他就是上帝的代言人。

这些孩子主要是由法国的农家子弟组成。他们沿着从普罗旺斯至马赛的路线前进,坚信就像出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一样,地中海将为他们露出海底道路,他们将如履平地似的到达圣城耶路撒冷。

然而虔诚的小十字军们面对的却是无情的自然,地中海并没有在神圣号召下为他们打开方便之门。后来他们在两个商人的哄骗中上了船,而目的地却不是他们神往的圣城,而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除去两艘船在风暴中沉没外,剩下五艘船上的儿童全部被两个商人卖为奴隶,这些孩子的「东征之路」就此成为了其家庭永远的伤痛。

而另外一支由尼古拉斯率领的十字军和法国的儿童十字军有着相同的组成成员成员组成和大致相同的人数,然而历史却是那么相似,他们也面临着相同的结果。,不同的是他们的前进路线充满着艰辛,。这支队伍的前行路线则是越过阿尔卑斯山最终到达热那亚。

这支队伍,他们在宗教热情的裹挟下翻山越岭,在最终带到到达热那亚时只剩下大概七千人左右。和斯蒂芬的队伍一样的是,地中海也没有因为他们虔诚且狂热的宗教信仰而显示出超自然的力量。在热那亚呆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儿童选择了返程,而最终回到德意志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中的大部分儿童选择留在了热那亚,他们后来的命运和那些继续前往圣城的一小部分人结果是一样的,都被卖为了奴隶。

轰轰烈烈的儿童十字军在和其他几次东征的十字军一样,在狂热的宗教情感下被动员起来,最终却以这些孩子的悲剧结局命运结束,。它虽然使欧洲失去了六万多无辜的孩子,这一惨痛的教训使得也使欧洲人开始逐渐反思宗教,回归理性,。这一伤痛永远留在了欧洲人的心中,而这一宗教丑闻在历史上也永远无法抹去。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召集克来蒙会议号召东侵,至1291年埃及攻占耶路撒冷王国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延续了近200年,先后八次由西欧发起的侵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战争已经远去,但是现今对这一历史的研究远未结束,中东地区既是历史上两大文明的碰撞交汇处,也是现今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锋处,因此研究十字军东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有着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研究中东史的部分学者认为,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基督教世界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一场直接冲突,也是欧洲国家第一次向欧洲境外的扩展,是欧洲人在外国土地上和外国人民中最早的一次殖民的试验。这一系列的侵略活动给中东地区和西欧各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文明交往的角度来看,它也在客观上对欧洲和中东地区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这东西两个文明的碰撞中,由于欧洲基督教文明发挥着主动作用,因而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文明交往中西方的主动意识占据了首要地位,欧洲在客观上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欧洲基督徒世界对中东穆斯林世界的了解增加,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在之前的文明相互独立期,欧洲人对中东穆斯林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商人、旅行家的的见识或著作,难免会产生误解,后加之阿拉伯人征服时期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更加深了欧洲人对中东穆斯林世界的误解嫌隙。但是经过西欧几次的主动东征和占领时期的交往后,欧洲人开始认识到阿拉伯世界的繁华景象,亲身感受到了阿拉伯文明的优越优异性,阿拉伯人华丽的服饰、考究的艺术,都使得让欧洲人叹为观止。欧洲人开始逐渐学习和借鉴阿拉伯文明的发展。

东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自此西欧的城市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东征的间隔期内,返回的欧洲人从东方带回了许多新的事物,其中包含大量的香料和粮食(稻米等),还有(棉花、和蔗糖等经济作物和稻米等),刺激了欧洲市场的需求,尤以香料对欧洲的刺激为甚。

地中海沿岸商人,尤其是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大量的商站和贸易市场,为东西方密切的贸易奠定了基础。据史料统计,到东征结束时,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增加了十倍。贸易的附属产物,东方的语言词汇也开始逐渐被欧洲人吸收。十字军在东征后还带走了丰富的金银财宝和战利品,财富的积累和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商业和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外,战争中有不少封建领主陆续破产或战死,参战的农奴和一些封建领主在回到欧洲后,进入城市成为了市民,丰富和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这些都推动了欧洲的城市经济的发展。

文明的交流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在战争中许多东方的技术和产品开始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的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火药、罗盘以及阿拉伯数字等的传入,作用尤其深远且重大。阿拉伯语开始在欧洲进一步传播,穆斯林军队的战术和铠甲等也被欧洲人效仿。

阿拉伯人开始于八世纪的百年翻译运动所保留下的丰富欧洲文化遗产,此时也成为了欧洲人东征的最大收获,。他们在阿拉伯人的图书馆接触到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译注的古希腊典籍,这些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欧洲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后不久,欧洲便开始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不同的文明之间总要经历相互孤立期、逐渐接触碰撞期,最终到达相互的交融与共生期。在相互接触期中,冲突,、交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手段。十字军东征既是一次西方主动向东方进军的战争,也是一次激烈的交流手段,其本身所含的历史意义远超当时的现实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