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千年来无人能超越,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03004000读作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千年来无人能超越,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千年来无人能超越,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2023-05-01 1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此,心怀故国不愿仕元的他,开始了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的后半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蒋捷在经历了这种亡国的沧桑巨变之后,创痛深沉,他的词风也为之大变,所作诗词大都带有亡国之哀音。

大约是在公元1299年秋天一个夜雨潇潇的晚上,时年51岁的蒋捷寄居福善寺,此时距离故国灭亡已有20年。

蒋捷身子笼罩在昏黄的灯光下,斜靠着窗台,他闭着眼睛聆听着窗外凄凉的秋雨,透过雨声,不禁联想到这国破家亡的时代,自己这孤苦漂泊的一生,心有所感的念出了这一首听雨的千古绝唱词。

这首词是蒋捷的代表作之一,短短五十六字,蒋捷以听雨为媒介,构建起少年、壮年和老年三次听雨的场景,分别写出了三个时期不同环境、生活以及自己的心境,浓缩了的人生三个阶段抒发对世道人生的慨叹,可谓是道尽了一个人一生的沧桑经历和心态情感。

经典诗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在于它们的魅力可以超越时空,在不经意间打动有着同样情感的人,这首词同样如此。

这也让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读到这首词都会感动,因为他写出了每个人人生当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三个状态,或许对于不同人来说,被打动的理由是不一样的,但感动却是相似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一句写出了少年时期的朝气蓬勃和风流倜傥。

少年时词人在歌楼上听雨,他以“红烛昏罗帐”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来概括年少时听雨的意气风发,温柔缱绻。

少年不知愁滋味,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所以那时的雨,便只是下在楼外的雨,无须放在心头。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词人听雨是在客居他乡一叶小舟中,这也代表人一生中经历了各种风雨的中年时期。

虽然是一幅水天辽阔的江景,但是在那乌云低垂的茫茫西风中,还有一只失群孤雁发出阵阵哀鸣,这就很容易联想到颠沛流离的自己。

眼前这场雨,下在小舟上,更下在心头里,通过这场雨,他看到了这些年东奔西走的自己,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感叹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人生已走到了暮年,两鬓间是星星点点的斑白。在寂静的僧庐下,听细雨点点。这一生的悲欢离合,谁又说得清呢?唯有那阶前的淅沥秋雨,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任”就是任凭,言下之意是无论什么,在词人的心中已不会再引起任何波澜。

人已到老年,悲欢离合已经尝遍,这场雨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说我麻木也好,说我万念俱灰也罢,任何的任何到此时也会放下。

但真的放下了吗?我看未必。

如果真的放下了,就不会彻夜无眠的听雨“点滴到天明”了。

在蒋捷的心里,也许那家仇国恨并没有忘记,只是被收入心底最深处,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想起“听雨歌楼上”的少年时光,想起“听雨客舟中”中年,更想起自己热爱的祖国。

事实确实如此,蒋捷纵然饱经忧患,但他对自己的祖国,从来没有放弃热爱.

即使他没有当过一天南宋的官,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新朝的征兆,选择隐居为南宋守灵,这也让他在清贫困苦中度过余生。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世人钦佩蒋捷忠义的气节,尊称他为“竹山先生”。

一场苍凉的雨贯穿56字的词作,那短短56个字,竟有着一个人长长的一生,听懂了这场雨,读懂这首词,便领悟了人生的百般滋味。

作者:长风文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